张律师欢迎您的访问。
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位于登封市城北3公里峻极峰下,因坐落于嵩山之阳,故名。是宋代四大书院之一。嵩阳书院原名嵩阳寺,创建于北魏太和八年(484),隋大业年间(605~618)更名为嵩阳观。唐弘道元年(683)春、冬,高宗两访潘师正,以嵩阳观为行宫。五代后唐清泰元年至三年(934~936)进士庞士曾在嵩阳观聚德讲学,后周时改名太乙书院,宋至道年间(995~997)赐名“太室书院”,并赐九经子史,置校官,生徒数百人。宋景佑二年(1035)赐名嵩阳书院,并设院长掌理院务,拨学田百亩以供开支。名儒司马光、范仲淹、程颐、程颢等相继在此讲学,一时声名大振。金大定年间(1161~1189)书院更名承天宫,明重修后复改为嵩阳书院,并建二程祠。清康熙十三年(1674)知县叶封重修,清康熙十六年(1677)耿介又复兴书院并增建修补。耿介亲自执教,传经授业,成绩显著。嵩阳书院经金、元、明、清多次增补修建,规模逐渐形成,布局日趋严整。特别是清康熙年间(1662~1722),先后修建了先贤祠、先师殿、三贤祠、丽泽堂、藏书楼、道统祠、博约斋、三益斋,并增设场垣。
嵩阳书院历史沿革
嵩阳书院是我国古代高等学府,它与河南商丘的睢阳书院(又名应天书院)、湖南的岳麓书院、江西的白鹿洞书院,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书院。历史上嵩阳书院以理学著称于世,以文化赡富,文物奇特名扬古今。嵩山地区自古就是儒家学派活动的重要地区,这里有嵩阳书院、颖书院、少室书院、南城书院、存古书院,其中最显赫的为嵩阳书院。“书院嵩高景最清,石幢犹记故宫名。山色溪声留宿雨,菊香竹韵喜新晴。初来岂得无言别,汉柏阴中句偶成。”清高宗弘历于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十月一日游嵩阳书院时曾赋诗以赞。
嵩阳书院在历史上曾是佛教、道教场所,但时间最长最有名气的是作为儒教以圣地。嵩阳书院初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名为嵩阳寺,为佛教活动场所,僧待多达数百人。隋炀帝大业年间(605—618年),更名为嵩阳观,为道教活动场所。唐弘道元年(公元683年)高宗李治游嵩山时,闭为行宫,名曰“奉天宫”。五代周时(公元951-960年),改为太乙书院。宋仁宗景祜二年(1035年),名为嵩阳书院,此后一直是历代名人讲授经典的教育场所。嵩阳书院是宋代理学的发源地之一,宋代理学的“洛学”创世人程颢、程颐兄弟,司马光、范仲淹曾在嵩阳书院讲学,且司马光巨著《资治通鉴》的一部分是在嵩阳书院撰写。明末书院毁于兵火,历经元、明、清各代重修增建,鼎盛时期,学田1750多亩,生徒达数百人,藏书达2000多册如《朱子全书》、《性理精义》、《日讲四书》九经等。清代末年,废除科举制度,设立学堂,经历千余年的书院教育走完了科举历程。但是书院作为中国古代教育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永远载入史册。2009年古老的嵩阳书院再次焕发青春,成立郑州大学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经历代多次增建修补,书院内建筑布局保持着清代前的风格,现存殿堂廊房五百余间,由五进院落组成,院中有先贤祠、先师殿、三贤祠、丽泽堂、藏书楼、道统祠、博约斋、敬文斋、三益斋等建筑。首为先师祠,供奉与书院有关的先师先贤,其后为讲堂,讲堂后为道统祠,最后是藏书楼。两侧配房原为“程朱祠”、书舍、学斋等。院内廊房墙壁上镶嵌有历代文人墨客题字,其内容书法各具特色。西偏院有清代嵩阳书院教学考场部分建筑。嵩阳书院的讲堂和道统祠之间还有个泮池,型如“¥”字,古代凡考中秀才的都要举行绕池一周的仪式,据说孔子的故居在泮水之滨,绕池是为纪念先师孔子,表示要效先师之法,安邦治国益于天下。
书院门口有一座唐碑,高九米,宽二点零四米,厚一点零五米。碑制宏大乃嵩山之冠。系唐玄宗天宝三年(公元774年)刻立,李林甫撰文,内容主要是叙述嵩阳观道士孙太冲为唐玄宗李隆基炼丹九转的故事。唐代大书法家徐浩书写。八分隶书,字迹工整,刚柔适度,书法遒雅。碑顶有裴,回篆刻额文,额文两侧浮雕双龙、麒麟。碑帽顶端为宝珠,两只卷尾狮保护,云气图案自然流畅。碑座四周,分别有石龛,雕武士图,动作各异,握蛇、执蟾、提鱼斗武十分生动。反映了唐代雕刻具有较高的艺术造诣。该碑不但文图之雕工精美,而且石质细腻,在露天之下,历经一千二百多年风雨侵蚀,碑面仍平滑如新,由于碑文是李林甫所撰,明代监察御史蒋机留诗曰“道旁林甫碑,读之面发赤。心残似剑矛,言甘如醴蜜。唐家对德辞,出自奸谀笔。天怒春雷轰,勿久污太室。”以议其当权时的奸诈。 嵩阳书院的将军柏,是中国现存的原始古柏,诗人李观兴诗谓:“翠盖摩天回,盘根拔地雄。赐封来汉代,结种在鸿蒙。”传说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游中岳时,对三株高大茂盛的古柏分别封为“大将军”、“二将军”、“三将军”,现在成活的只有大将军和二将军两株。二将军周径十五米,高约三十米,树干下部一枯洞,可容五至六人,南北贯通,人可直立而过。虽然树皮剥落,躯干龙钟,但生机盎然。二将军柏高大挺拔,枝繁叶茂。让人叹为观止。
公元一九三六年九月,蒋介石先生赴洛阳做五十寿辰之先,来到嵩山游览,随行商震、张静愚、钱大钧等人。游嵩阳书院时,见此处群山环绕,环境幽静,唯近处山野水源缺乏,当即命河南省建设厅长张静愚调机井队,在嵩阳书院内凿一眼百米深井,名为蒋公井。这是嵩山有史以来的第一眼深机井,现存完好。
历史背景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在我国古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而又独特的地位,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嵩阳书院从五代后唐到清代末年,经历了近千年的讲学历史,是书院中的佼佼者,对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培养造就人才发挥了重要的教育作用。
宋初,国内太平,文风四起,儒生经五代久乱之后,都喜欢在山林中找个安静的地方聚众讲学。登封是尧、舜、禹、周公等曾经居住过的地方。据记载,先后在嵩阳书院讲学的有范仲淹、司马光、程颢、程颐、杨时、朱熹、李纲、范纯仁等二十四人,司马光的巨著《资治通鉴》第9卷至21卷就是在嵩阳书院和崇福宫完成的。号称“二程”的程颐、程颢在嵩阳书院讲学10余年,对学生一团和气,平易近人,讲学鲜感,通俗易懂,宣道劝仪,循循善诱。学生虚来实归,皆都获益,有“如沐春风”之感。康熙辛卯年,全省在开封选拔举人,录取名额一县不足一人,仅登封就中了五个。名儒景冬,曾就读于嵩阳书院,中进士后,曾九任御史。从此嵩阳书院正是拥有了得天独厚的师资条件,声名大振,四方生徒摩肩接踵,成为北宋影响最大的书院之一。
教学特点
嵩阳书院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经过近千年的衡读发展,积累了丰厚的教学经验,其特点主要是:
1、书院既是教育教学的机关,又是学术研究的机关,实行教育教学与学术研究相结合。
2、书院盛行讲会制度,允许不同学派,不同观点进行讲会,开展争辩。
3、书院的教学,实行“门户开放”,有教无类,不受地域限制。
4、书院以学生个人读书钻研为主,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采用问难论式。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5、书院内的师生关系融洽,感情深厚。书院的名师,不仅以渊博的知训教育学生,而且以自己高尚品德气节感染学生。
正门对联
近四旁惟中央,统泰华衡恒,四塞关河拱神岳;
历九朝为都会,包伊洛瀍涧,三台风雨作高山。
张律师感谢您的访问。
宪法 法律 行政法规 地方法规 境外法规 司法解释 典型案例 国际法及国际惯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