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rizontal rule

张律师欢迎您的访问。

醉里且贪欢笑 辛弃疾西江月 辛弃疾 宋代词人

宋词欣赏: 宋代诗文名篇佳作,每日一篇

昨天 正月十七 明天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嘉泰三年夏,辛弃疾再度被朝廷起用。次年四月知镇江府,时已65岁。

    当时朝廷主政的韩侂胄,只是企图利用北伐来树立个人名声,并不做认真积极的作战准备。

    辛弃疾一方面主张坚决抗战北伐,另一方面却为当时仓促的军事局面担忧。当他登上北固亭眺望北方时,想起历史上的英雄与其他北伐的成败经验,既有向往之情,又心生警惕。

    词人向往的是孙权、刘裕这样建立了丰功伟业的英雄,当年他们率师作战或北伐,金戈铁马,气势恢弘,所向披靡。

    词人担忧的是像元嘉年间的草草准备,匆匆出兵,败北而归。回想起四十三年前扬州所遭受的那场兵乱,词人犹自愤怒不已。结尾用廉颇的典故,表现了自己老当益壮的雄心。

    这首词题为"京口北固亭 怀古",所以一开始就从镇江的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说起。开头四句是说,江山是永存的,但是无处再寻找孙权那样的英雄了,当时吴国的歌舞楼台,繁华景象,流风余韵,经多年风吹雨打,时光的流逝,已无处可寻,然而孙权北拒强敌曹操的业绩,至今仍铭刻于人心。作者登上北固亭,第一个怀念的古人就是孙权,不仅因为他是三国时吴国的君主,更由于他以弱胜强,以少胜多拒强敌于国门之外,这点是作者所钦佩的,故直赞"英雄"。"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是"英雄孙仲谋无觅处"的倒文。这里叹古英雄无觅,实际上对当今统治者是一个鞭挞与讽刺。"斜阳草树"六句是怀念刘裕的威赫战功。意思是,如今夕阳照着那草木杂乱、偏僻荒芜的普通街巷,人们说这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回想当年,刘裕曾率领兵强马壮的大军,威势如猛虎一般,将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赶回北方。作者由现实荒芜的景象,遥想刘裕当年的壮举,热烈地歌颂了古代英雄,隐约地表达了自己抗敌救国的抱负。刘裕本是东晋大将,四零五年击败叛军桓玄,掌握东晋大权,后北伐北魏(鲜卑族),取得胜利,四一零年灭南燕(鲜卑族),四一七年灭后秦(羌族),收复洛阳、许昌,长安等地。四二零年推翻东晋,建立宋朝。辛弃疾对刘裕的战功是极为推崇的,特在词中写"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来赞颂也是对南宋当权者即将北伐的一种激励,对自己报国壮志的一种含蓄地表达。刘裕是起于京口而成大事的,自己正在镇守京口这个险要的前沿阵地,亦当完成北伐战斗任务;刘裕他敢于同鲜卑、羌族等北方民族的统治者抗衡,并取得胜利,收复了失地,南宋也应积极响应,收复沦陷多年的中原。

    词的上片无论是写人写地,都是吊古伤今。吊古之意明写,伤今之意见于言外。 

    下片借古讽今,表明自己对国事的关心。"元嘉草草"三句写历史典故:宋文帝(刘裕子)元嘉年间派王玄谟草草出兵北伐,急于事功,也想学汉霍去病追击匈奴封山而还,结果被击大败而归,后来魏大将乘胜追到长江边,宋都城君民望北军追来仓惶震恐。这里作者引来讽喻宋孝宗时的符离之败,并提醒即将开始的北伐当引为教训。符离之败是宋孝宗(赵眘)于一一六三年派大将张浚北伐失败事。张浚力主对金用兵,但却毫无准备,兵将粮械均心中无数,这跟"元嘉草草"大体相同。战前未作好准备,战中稍有小胜又骄傲自满,结果造成"符离"大败。史载:"十三万众一夕大溃,器甲、资粮委弃殆尽,士卒皆奋空拳掉臂南奔,蹂践饥困而死不可胜计"。辛对符离之败是痛心疾首的,他曾在写此词的前一年对其朋友程珌说:"中国之兵不战自溃者,盖自李显忠(张浚部下)符离之役始"。"符离"之役发生在辛弃疾南归的第二年。辛弃疾是怀收复中原大志而南归的,但符离之败,使主降派得逞,赵眘从此不敢谈恢复。作者的雄心壮志一直未能实现。在此词中,作者借元嘉元事,谴责隆兴符离之败,以示胸中积愤。此外,在这次韩侂胄北伐前,作者又向韩提出些宝贵意见,认为要取得抗金胜利,必须做好充分准备,可韩侂胄一伙是借北伐立功,以巩固自己地位,因此不但不听他的意见,反而对他有所猜忌。他们后来借口一件小事故,给他一个降官处分。开禧元年(1105)索性把他调离镇江,不许他参加北伐大计。面对韩的贪大喜功,作者顾忌重重,故以"元嘉草草"的历史重蹈前人覆辙。但韩 胄忌贤嫉能,轻举妄动,结果造成一二零六年北伐失败,韩 被诛,正中了辛弃疾"赢得仓皇北顾"的预言。

    "四十三年"三句,由今忆昔,有屈赋的"美人迟暮"的感慨。这是记四十三年的往事,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率众南归,至京口任上写此词时,正好是四十三年。作者南归前在金占领区的耿京义军里,曾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烽火扬州路"这是以追忆手法,记述抗金壮举。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借国力,恢复中原,不期南宋朝廷昏溃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过了四十三年,而壮志未酬。作者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

    "可堪回首"三句,是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使作者感到惊心。"佛俚祠"在长江北岸扬州市附近,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字佛俚,属鲜卑族)在击败南朝刘宋的王玄谟军队后,率兵追至瓜步山,于山上建立了行宫,即后来的佛俚祠。辛弃疾站在北固亭上,北望扬州瓜步山上佛俚祠下当地居民祭神,庙里香烟缭绕,乌鸦争食,祭鼓频敲,但那里已归敌人占领,表现了江北土地人民已非人有的感慨。这几句,同样表现了作者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的话,民俗安于异族的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的臣民。这正和陆游的《北望》诗所谓:"中原堕胡尘,北望但榛莽,耆年死已尽,童稚日夜长,羊裘左其衽,宁复记畴曩!"李白亦云:"俗变羌胡语,人多沙塞颜。"彼此意思相同。

    词最后用廉颇事作结,表达了作者至老爱国之心不衰的抱负。廉颇是战国时赵国名将,后被罢官,但一直念念不忘为国事尽力。在赵王准备复用他时,他于是在赵王使者面前一顿饭吃了一斗米,一斤肉,又披甲上马,表示自己余勇可贾。作者词末以廉颇自比,也正表达了自己"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情怀。决心要重振"烽火扬州路"的威势,改变"佛俚祠下""可堪回首"的境地,迎接北伐的胜利。这一句含蓄地道出了"好男儿,到死心如铁"的坚定信念。

    这首词是作者于六十六岁高龄在镇江知府任上所作。通过怀古,体现了作者坚决主张抗金、而反对冒进的正确主张。他念念不忘中原的土地与人民,流露出老当益壮的战斗意志。风格沉郁苍凉。杨慎《词品》说:"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的确,这是《稼轩词》中最优秀的爱国篇章。本词创作方法与前人明显的不同之处就是多用典故。因此有人说本词缺点是好"掉书袋"。岳飞的孙子岳珂著《挰史》说这首词的毛病是"用事多",这个评价是不恰当的。辛词有许多不免贪用典故,有"掉书袋"之病;但这首词用典多而不滥,灵脱自如,与主题紧密相连;就艺术手法论,环绕作品内容而用典,反而加强了作品的说服力、感染力,这正是此作的长处。

    该词激昂慷慨,而潜气内转,出语掩抑跌宕。全词叙事不写情,而情寓于事;叙事不着议论,而议论亦在事中。故悲愤特甚,感人至深。

    辛弃疾在镇江仅满一年,韩侂胄又把他调到隆兴去,接着谏官弹劾,把新任命也撤回了。六十六岁的辛弃疾,又失望地从镇江返回铅山。开禧二年(公元1206)春,南宋又起用他做浙东安抚使,他上疏乞辞。是年十二月,又召他入京奏陈对时局的意见,并任命他为兵部侍郎,他一再力辞,不肯出山。开禧三年秋,金人以索取韩 胄首级作为议和条件。韩大怒,再对金用兵。又想请辛弃疾出来为他作声援,起用他为枢密院都承旨。诏命到铅山之日,辛弃疾病已沉重,上章请辞。这年九月十日(1207年)这位爱国词人,就带着忧愤的心情,赍志以殁。

全宋词 宋词三百首 宋词英译 宋词欣赏

辛弃疾鹧鸪天 采桑子 岳飞登黄鹤楼有感

张律师感谢您的访问。

宪法 法律 行政法规 地方法规 境外法规 司法解释 典型案例 国际法及国际惯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