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rizontal rule

张律师欢迎您的访问。

培训师选拔 培训师网评2012 职业培训师的七个习惯 欧阳修玉楼春

培训师的选择

本站评论:

培训师已经成立一个热门的名词。在网上看到这篇文章,觉得不错。收录在此有两个目的:帮助企业分析、辨别、选择培训师。帮助培训师在职业、事业上做出正确的选择。

原标题 [让培训回归本质——十问中国管理培训业]

  作者:周坤

  周坤先生曾担任数家上市公司集团总经理等高级职务,在三十余年的工作历程中亲历了中式管理、日式管理、美式管理几种风格各异的管理模式,并将其结合实践,融会贯通,在企业战略规划、规范化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管理等方面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刻理解,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全息管理系统。

  先后担任:原国家经贸委培训中心高级培训师、中央党校民企总裁班高级讲师、中国商业联合会专家委员等社会职务,并先后为清华大学、西安交大等学府的MBA班担任过高级讲师。

  开 场 白

  企业培训,我想一个应该是神圣而高尚的行业,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内各类企业对加强经营管理体系建设日益重视,于是,企业培训业也就应运而生,这是十分正常和可喜的现象。与世界任何国家及地区一样,健康而成熟的、有专业水准及责任心的培训机构一定会给企业界带来显著及实效性的帮助。因此,培训行业应该是代表着最先进管理思想和经营理念的朝阳行业,前途无量!功德无量!

  然而,本人今天在此不想歌功颂德,而是想讲一讲这个行业多年来我所看到的一些问题。有些话肯定不会好听,也未必一定对,还必然会得罪一些人,但还是一吐为快吧。

  本人看到近几十年来,这个行业部分从业机构及部分从业人员的发展模式以及所作所为,似乎在走向一条并不神圣也并不高尚,甚至可能是十分缺德而危险的歧途。尽管有些问题和现象是局部和个别的,但俗话说:一颗老鼠屎会坏了一锅汤,恐怕还是值得引起关注及警惕的。

  在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企业培训从来都被高度重视。一个卓越并有远见的企业一定会根据自己的战略需求,总结出企业内各级员工能力及素质方面的“短板”,并因此量身定制设计各种极具针对性的培训规划,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及综合素质,以符合企业发展的需求。

  然而,冷眼看近年来国内培训市场的一些现象,恐怕未必能够符合上述要求,甚至南辕北辙背道而驰。因此有以下质疑:

  一问:“公开课模式”

  多年来,国内有些人看到企业培训似乎是一个进入门槛低并能够快速致富的发财途径,因此非常热衷策划举办动辄几百甚至上千人的大型、超大型培训会。为求利润最大化,他们会用各种手段把尽可能多的、未经任何筛选的所谓“学员”招到培训现场。但问题是:此举如何照顾到学员的实际需求?怎么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怎样保证培训的实效?答案恐怕是天知道!

  这种方式在改革开放之初,企业培训初级启蒙阶段还无可厚非。但如长期存在,甚至成为一些培训机构主要的盈利模式,恐怕就值得商榷。比如学校要分小学、中学和大学。如果一个人总是停留在小学阶段,怎么可能进步?

  这种模式在发达国家培训界几无踪迹,国际级优秀企业的培训大多采取极具针对性的内训模式。受训人员一般会按自身素质及能力需求,充分利用企业的培训福利,以“自助餐”方式选择学习课程,而课程中受训人数也会受到严格控制以保证培训质量。

  例如:我曾见过一位在东南亚很资深的女培训师为某大型企业做专题培训,协议明确规定学员人数上限为18人,而现场来了30多人,该老师坚持不进课室,理由是照顾不到太多学员而无法保证授课质量。最后她情愿第二天免费再为超员学员多上一课,其敬业精神令人钦佩。而这种培训价值观恐怕是国内培训界许多人根本无法理解的。

  通常培训课程的主题、内容及培训师也应由企业评审确定,培训机构只是推介不能决定,因为你的服务主体是企业而不是你自己。

  而公开课模式则恰恰相反,培训机构成为主导,削弱了企业的选择权,长期如此显然并不合适。

  市场是敏感而残酷的,近年来这些大型公开课的举办已日益艰难,迫使一些机构不得不转战二、三线城市甚至县城,如何能够持久?

  因此,此类缺乏实用价值和专业水准的,基本忽视企业及受训者利益的,以满足培训方及培训师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大型公开课模式,是否到了应该有所收敛的时候?

  二问:“学习卡模式”

  多年来国内一些培训机构非常热衷采用一种叫“学习卡”的盈利模式。千方百计向企业兜售学习卡,往往能快速敛聚巨额钱财。

  其实这种模式并不新鲜,早在70年代香港西饼业就曾经使用。广东人有一习俗,儿女结婚时需向亲戚朋友送“礼饼”,往往所费不菲。于是一些西饼店就推出所谓“饼卡”,即客户可在平时每月购买一些“饼卡”存着,并且还有折扣优惠。日积月累,若干年后儿女结婚时“饼卡”已储蓄够用,于是许多人乐意购买。

  但问题是饼店利用“饼卡”快速敛聚了巨额钱财,还有心思起早贪黑辛辛苦苦去做饼吗?当然没有了。于是这些饼店纷纷突然“倒闭”,以致引起民愤及慌乱。最终由香港政府出面管制,情况才得以控制。

  此模式在今天的培训界其问题与弊病与香港当年的“饼卡”如出一辙:培训机构利用“学习卡”敛聚了大量钱财,还有心思好好做培训吗?进了口袋的钱还舍得再拿出来吗?即便请老师讲课,好老师价格高,不如请便宜的,结果培训满意度差,学员投诉,那就再在“学习卡”上打折扣,如此恶性循环,怎会有好结果?这种“学习卡”模式在发达国家培训体系中同样闻所未闻。

  因此,此类以快速敛财为目的“学习卡”模式,已越来越受到国内企业的投诉和反感,是否也到了应该检讨和有所收敛的时候?

  三问:“大忽悠”模式

  企业管理是一门非常需要倚重实践的学科,因此,相关培训导师就必须具备非常丰富的专业知识及实践经验,因此有较高收入很正常。但任何事都不能过份,否则物极必反!

  近年来国内一些培训机构往往利用各种五花八门的招数,忽悠大批盲目的学员,千方百计把他们骗进各种各样的“培训班”。他们制造现场疯狂气氛,再通过大批助手和“托儿”的诱导,把学员变成“提款机”,大量钱财莫名其妙、糊里糊涂就进了这些“忽悠大师”们的口袋。一堂这种充满煽动和疯狂的“培训课”,竟然能够暴敛几百万、上千万的钱财!

  真正意义上的培训,本该是一个使受训者从无知到有知;从混乱到清晰;从感性到理性的一系列良性转化过程。而培训的本质当然也应该是施与(知识)和传授(技能)。而大忽悠培训模式则恰恰相反,他们是致力于使受训者从无知到更加愚昧;从混乱到更加茫然;从感性到更加疯狂的一系列恶性愚化洗脑过程,而培训的本质也演变成“欺诈”和“掠夺”。

  更有甚者,个别培训机构甚至采用“传销模式”,听课学员还要帮助培训机构拼命发展下线。这种方式曾引起公安系统的注意而被取缔,但很快又死灰复燃,只是转入地下更加隐蔽。

  中国经历了祸患无穷的文革,又经历了今天的改革开放,这种极大的环境反差造成许多国人的不安和浮躁。而浮躁的具体表现就是“盲目”盲听、盲信、盲从、盲动……

  这正是骗子们的天堂!于是培训也就变成一些大忽悠们拼命敛财疯狂掠夺的工具。长此下去,中国部分培训机构似乎正在走向疯狂和失控的危险境地!

  因此,这种类似洗脑、疯狂敛财的大忽悠培训模式,是否也到了应该急刹车的时候?

  四问:“炒作”模式

  冷眼看国内培训界,大约每隔几年就会炒作一些新概念:广告、CI、策划、营销、成功学、执行力、领导力……还把国学、佛学、道教、易经、八卦、西游记、三国演义、诸子百家、奇门遁甲……都搬出来与培训挂钩。还有什么“体验式培训、封闭式培训、教练式培训、宗教培训、慈善培训、终极培训”……真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

  有人又每年炒作什么全国、亚洲、全球“十大、百大培训师”、“十大、百大培训机构”、“十大、百大咨询机构”等名堂,说白了就是拿钱买排名,或者是自导自演搞排名。这种自欺欺人的行径到底有什么意义和作用?大家似乎对此乐此不疲,直至企业无所适从而疲于奔命。“听的时候激动,回去之后不动”,已成为国内许多企业对培训的基本认知。

  而为了达到炒作的最佳效果,一些培训机构又往往无所不用其极,什么点子都敢想,什么办法都敢用:禁锢、洗脑、煽动、催眠、传销、拜师、下跪、呼口号、表忠心,当街爬行、甚至还有诱逼学员乱交的……

  一个合格的培训师也应该是一个学者,而一个学者著书立说最起码的要求和道德底线是:立论严谨、学说有据!学者不能象诗人,诗人可以天马行空:“白发三千丈、飞流三千尺、九天揽月、五洋捉鳖”……

  一位学者(诺奖获得者)曾经告诉我:学者立论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必须能够“证伪”。即你的论点必须经得起推敲、论证、质疑,最终必需能够证明“除此即伪”。因此,为人之师万万不可信口开河,否则就会误人子弟。一代鸿儒弘一大师皈依佛门后,自认学才两疏,终身遵循一个原则:“不为人师”!

  而在今天的培训界则恰恰相反,一些人不但好为人师,还极尽炒作包装之能事,推出的一些课程主题往往非常玄乎:一个老师说“细节决定成败”,于是就出来五花八门许多因素也能决定成败;有老师说能帮助企业砍掉成本,就有更多的“砍刀”出现;有人说听他的课就能“业绩倍增”(够邪乎),就有人敢说能帮助企业业绩如车轮般飞升(更邪乎)!如此似乎还不够刺激,更有人说能够设计“爆炸式营销!”……

  为求课程宣传包装、销售盈利,这些人真是“语不惊人誓不休”!我就纳闷:他们为什么不赶快去欧洲、希腊讲课?中国经济才在保7;发达国家连保5都费劲。你的招数如真管用,欧洲、希腊能管叫你祖宗!

  这个行业真是疯狂了,过去说: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在今天中国的部分培训市场,恐怕可改为:人有多大胆,培训就有多大产。上帝让人灭亡、必先令你疯狂!

  在改革开放初期,国内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的认知非常缺乏,因此,举办一些转换观念的、激励斗志的、普及国民教育的课程是非常必要的,许多观念本身也并无不妥。但三十多年过去了,企业培训如果还是停留在炒作各种概念上,还是只能说不能用,无法提升致更加专业和务实的实效性培训层面,实在是十分遗憾的。

  而如果一些课程内容连基本概念都是片面甚至是错误的,恐怕就会产生极大危害而误人子弟!

  中国人的同化及变通能力举世无双!例如:桑拿:舒服吧?洗个好桑拿,精神得老虎都敢打,到中国就变了味净跟母老虎打架去了……传销:国外不稀奇,一种销售方式而已,到中国就成为大骗局……成功学:国外正常的励志课程,到国内就成了“要想成功,先要发疯”、“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人人都能成为李嘉诚”……

  一个农民耕地种菜养家活口,算不算成功?还有,仅靠财务手段真能有效降低成本吗?其副作用?真正有效的“成本领先战略”是怎样的?商场上真的只有“蓝海”和“红海”吗?企业在战略失误状态下盲目追求执行力会有什么后果?细节一定能决定成败吗?企业只要满足市场需求就真的一定能够发展吗?……

  这些问题专家们似乎都给了我们令人鼓舞的答案,但这些答案真能经得起推敲吗?真能“证伪”吗?企业管理培训课程虽然不必象数理化学科一般要求严谨,但是否也要有最基本的立论依据?总不能信口开河满嘴跑汽车吧?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企业大都缺乏基本的管理知识,因此对一些 “大师”所讲的课程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往往认为老师讲的就是对的,甚至盲目崇拜,这就会造成误导的可能,而误人子弟则罪莫大焉!

  因此,此类以炒作为手段的培训模式,是否也到了应该遏制的时候?

  五问:“明星”模式

  年轻人往往喜欢追“明星”,但如陷入疯狂恐怕就不是好事。现在此风似乎也吹到了培训界,一些培训师似乎也成了“大明星”,并且有过之无不及。

  问题:培训师到底应该是“教官”还是“明星”?国内一些“培训师”课程是东拼西凑抄袭的、案例是道听途说拿来的,对企业管理根本就不甚了了,甚至一窍不通。但他们往往一上课堂就比打了鸡血还精神,手舞足蹈极尽煽动之能事,再加上台下助手及“托儿”们的疯狂鼓动,简直就是一场场热闹非常疯狂无比的舞台秀。现在似乎是跳大神的越来越像跳舞的,而搞培训的倒越来越像跳大神的了!

  如果你是培训师,请试回答下列问题:

  1. 你在教谁?教些什么?怎么去教?教学实效?

  2. 你的学历?你的经历?你的资历?是否胜任?

  3. 教学主题?教学目的?教学大纲?教学资料?

  4. 理论依据?逻辑关系?工具方法?成功案例?

  5. 课前准备?企业背景?学员筛选?授课质量?

  6. 假设你在教营销,请自问:是否卖过咸鸭蛋?

  如果你想当演员、明星、表演家,那么是否走错了地方?一个合格的培训师(包括老师和教授)当然需要有良好的表达能力,但原则是:培训师首先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及丰富的实践经验。其首要任务和目的是“培训”而非“表演”,更加不是“煽动”。因此必须首先确保培训的目的、内容及实效,其次才是表达技巧,不能本末倒置!

  还有一些“大师” 摆起谱来特别难伺候。交通、吃住、接待不好不行!晚上没有活动不行!没有专人陪同不行!有的还要附带家属、助理,课前课后还要游山玩水。有些“大师”课后的挥霍甚至比课酬都高!更有甚者,有“大师”会在临授课前突然要求加价!否则拒绝进课堂,这样的伎俩还屡试不爽。

  “中国好声音”够火吧?第二期赞助商从八千万增加到两个亿,必然更火!刘欢却退出了,明放着更多的票子不捞,跟钱过不去?脑子进水了?按刘欢自己所说,退出的理由是:不习惯夹杂太多与音乐无关的东西,那么,什么是与音乐无关的东西?不外乎是:炒作、包装、绯闻、谣言、金钱、利益、门户、派系、明争、暗斗……

  而在国内培训界,是否也有这些与培训无关的因素?从刘欢的退出中国好声音,国内培训界是否也能够得到一些警醒和启迪?

  事实上,一些在国内“红得发紫”的“大师”,在跨国企业的培训课堂基本没有生存空间。这一现象是否也能说明一些问题?目前国内培训界的一些乱象,与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培训运作模式大相径庭。

  因此,此类以明星式舞台表演为手段的,缺乏实效和内涵的培训模式,是否也到了应该遏制的时候?

  六问:“造神”模式

  当人们对现实社会的一些现象产生信任危机时,往往会通过“造神”的方法来寄托或转移自己的信任。

  而神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没有真实生命的神,如玉皇大帝、元始天尊、释迦牟尼、南海观音、弥勒佛、孙悟空、关二爷。土地爷、妈祖……还有耶稣基督、圣母玛利亚……这些神通常无害,还会对社会稳定和谐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而另一种神则是有生命的,是活在当下的“活神”。这些“活神”讲穿了就是一些自己给自己披上了神的外衣的“人”。事实上他们当然不是神,但又不愿意承认自己是人,于是他们成为介乎与神与人之间的东西“妖”!

  这些鬼怪人妖有一个共性:都会自称是某个领域的“天下第一”。于是各种标榜自己天下第一的“管理大师、营销大师、 策划大师、经济大师、国学大师、易经大师、中医大师、宗教大师、太极大师、慈善大师”……比藏獒都多!

  案例:“中医大师”张悟本说:“许多病是吃出来的”,有没有说错?应该没有;张大师又说:“调整好饮食许多病可以吃回去”,有没有说错?有道理;他还说:“人要多吃五谷杂粮”,错吗?没有。还说:“吃绿豆有助健康”,错吗?没有;还说:“人要少吃油腻”,错吗?还是没有。那到底什么地方错了?

  恐怕问题的根源还是在国人的浮躁上。当人们对现实状况不信任时(如目前国内的医疗体系),就会寻求其他途径。正因此,各种张悟本之流(过去有严新、张保胜,现在又出了牛鼻子老道李一、太极神婆阎芳……)就会应运而生,以满足人们的迷信需求。

  而此事如果能到此为止也并无大碍,充其量这个张先生也就是在养生方面有些心得。但浮躁的国人并不会因此满足,他们不愿意承认他们相信的对象只是一个普通人,而希望在张大师身上寄托更大更高的期望。于是,张大师本人的野心膨胀,再加上具有更大野心的幕后专业操纵机构的“包装策划”,一尊人造的“神”便被供上了神坛。

  然而人毕竟不是神,事情也逐渐失控,人们开始盲目,真有病宁愿啃生茄子都不去医院;每天吃连牛都吃不了的绿豆;神乎其神的宣传;门诊费暴涨……于是“神”的后面多了一个“棍”字,变成“神棍”, 最后连庙都被拆了!

  问题是:类似张悟本这样的“神棍大师”难道只是在中医界才有吗?在中国培训界没有吗?只怕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更邪乎!

  事实上已经有一些“培训大师”穿上了袈裟、披上了道袍装神弄鬼大肆敛财。似乎披上道袍就是“神仙”;穿上袈裟就是“活佛”;整件纺绸大褂就是“国学大师”,大褂上绣两条龙就成了“武林高手”……

  更离谱的是这些“大师”的衣物用品都会成为“圣物”,在现场拍卖出几十上百万的天价!说是会拿去做慈善,只有天晓得!再加上现场敲锣打鼓捧场的、装模作样当托的……真是各路大师群魔乱舞,牛鬼蛇神“乱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场”,只不知何时会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大师”的定义是什么?恕我孤陋寡闻。但我发现越像大师的人越不会自认大师,而越不是大师的却反而会拼命自称自认大师。

  何谓“大师”?能够被称得起“大师”的人,应该是在某一个领域内屈指可数、高屋建瓴的佼佼者;大师必须有大智慧、或怀大悲悯;必须能够承载历史、同时跨越时代;能够对一个领域、甚至对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一代或若干代人都产生深远影响的至圣至慧者!

  在今天国内培训界,谁能够达到这个高度及境界而敢于自称“大师”的,站一个出来!

  七问:“咨询”模式

  马克思说:“贪婪是人类的本性”,有道理!

  国内一些培训机构只捞培训钱似乎并不满足,又把目光盯向咨询界。于是在举办培训班的同时,又纷纷在培训课堂后面支起一张张小桌子,煞有介事的承揽起“咨询”业务。甚至还给销售部门制定“销售指标”,一堂培训课如签不到几百甚至上千万的咨询订单就不算成功。

  殊不知企业培训与企业咨询在运作模式、专业要求、资源配置、专家结构、责任范畴等各方面均有极大区别。因此,冷眼看国内多年来许多培训机构企图涉足咨询业,至今无一成功。也正因此,国内部分培训机构不但自身混乱,还直接影响和扰乱了同样十分混乱的咨询业。

  目前中国太多培训师基本处于“会吹不会干”的状态,因此一旦因金钱驱动胆粗粗去做咨询,往往立即露马脚,成功率基本为零。

  从行业特性分析,企业培训运作时间短,几小时或最多几天,因此比较容易“混过关”,所以在这个行业“混”的人也就比较多。

  而管理咨询所需时间则长得多,往往需数月甚至数年时间,因此不可能靠混过关。所以一旦盲目涉足,十有九九会漏馅翻船。这就应了那句老话: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本人第一堂培训课从沟通、备课到正式开讲用了三个月时间。也从事咨询行业多年,接触一个咨询意向到正式签约,往往需经数月甚至更长的时间与客户反复沟通。因此对当天听课,当天签署咨询协议的现象实在感到匪夷所思!

  极具讽刺的是:在企业经营管理体系里所有可能发生的问题和弊病:如战略不清、流程缺失、组织混乱、帮派矛盾、人才流失、奖惩不公、市场无序、客户不满、帐目不清……往往在国内培训和咨询界均会淋漓尽致的发生!教别人如何管理,自己的管理却一塌糊涂,实在是十分滑稽的尴尬现象。

  据我了解,目前国内咨询项目成功率不足30%,许多所谓咨询机构往往只能收到咨询费的首期款,形成一个个“烂尾工程”。 一些所谓的“咨询大师”甚至被人冠以“张首期”、“李首期”的外号(即只能收到咨询费的首期款),实在是斯文扫地、脸面丢尽。

  每一个成功的企业都应该认真构建适合自己的盈利模式。看别人赚钱就眼红,也去插一脚,恐怕只会事与愿违,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因此,一些似是而非、非驴非马的所谓培训加咨询的机构,是否也应该冷静冷静?

  八问:“院校”模式

  近年来国内许多院校、包括一些著名院校也非常热衷介入企业管理培训以及企业管理咨询。这本身很正常,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许多著名院校都会这么做。

  大专院校充分利用自身硬件设施及师资资源的优势,在本校课程之外再面向社会、面向企业,举办一些培训课程及培训班,事半功倍,有利社会、有利企业好事!

  但此举在中国却有四个现实问题:

  其一:中国教育体系本身已百弊丛生,除一些基础理论学科外,一旦涉及社会实践类学科往往成为软肋。企业培训恰恰需要极强的社会实践经验支撑,而国内院校专家教授多数强理论而缺实践。一个不会游泳的人怎可能当游泳教练?一个连咸鸭蛋都没卖过的人又怎么可能教企业如何经营管理?

  其二:一些院校为了“向钱看”,干脆把企业培训班“承包”给社会上的培训机构,这下可就乱了套,这些培训机构只要缴纳一定的“挂靠费”,就开始自行招生、自请老师、自行开课。甚至为省钱干脆连老师都免了,自己赤膊上阵信口开讲!其结果可想而知,“失控”已成为必然。

  其三:有些咨询机构会打出某著名学府的金字招牌,讲好听点叫“背靠大树好乘凉”,讲难听点恐怕就是“拉大旗作虎皮”。还搞变相承包,不但无法保证咨询质量,还会严重损害这些著名学府的声誉。

  其四:目前一些著名学府都在推出收费越来越高的“超级培训班”,而宣传重点往往是参加这些培训班能够获取的“人脉关系”而不是课程内容。通过培训认识多一些社会关系,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否还是不能本末倒置?据说最近一些商学院突然名声大震!政要、商贾、大款、名人、明星、名媛、名模……趋之若鹜,好像还有“名母鸡中的战斗鸡”,真不知是喜剧还是闹剧?

  高等院校,应该是一片最圣洁的净土,他往往凝聚了一个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知识、智慧、良知、良心、以及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精英的摇篮、希望的所在、家国的脊梁!

  因此,任何一个成熟的民族和国家,都有他们引以为傲的高等院校,如英国的剑桥、牛津;美国的哈佛、耶鲁、MIT……

  中国有没有这样的高等学府?有!有在我们中华民族万分危亡之际奇迹般产生的西南联大!西南联大之后至今有没有?当然……照道理……应该是……有的……但请恕我孤陋寡闻!

  国内高等院校搞社会化企业培训,本无可厚非。但如果也“向钱看”,同时缺乏监控,则会严重损害这些学府的声誉,从某种角度看,这也是一种极大的“国有资产流失”!

  如果一个民族一旦对自己最高学府的品牌和信誉都产生质疑,则无疑是这个民族莫大的悲哀!

  因此,这种无序的、混乱的、低质量的院校培训模式,是否也到了应该大力整顿的时候?

  九问:“慈善”模式

  近年来国内的慈善事业可谓问题百出新闻不断,一些人假借慈善之名而行骗钱敛财之实,其行径令人发指禽兽不如!

  这股风似乎也刮到了培训界。培训界居然也出现了以“慈善”为卖点的运作模式。有人假搭培训之台、再借慈善之名、实唱敛聚捐款之戏。还兼“拉皮条”:承诺能帮学员与名人政要搭关系,以提高学员社会地位。话说得天花乱坠,但包装得再好,其实还是为了一个字钱!

  慈善当然是好事,但如果是“伪慈善”?是假借慈善之名行敛财之实呢?何为“慈善”?“慈善”由“慈”和“善”二字组成,因此有两层含义:其一为“慈”,慈由心生,故必对苍生万物因悲悯之情而生大爱之心。因此慈悲之心就必须无私无欲。一旦心存私心杂念,则“慈”将何存?

  “善”则当理解为动词,必须有所行动,是为“善举”。行善还须不图回报!假借行善之名而欲达到其另外一些不可告人的目的,或满足其私欲,则更不可取!要知道:披了羊皮的狼要比赤裸的狼可怕得多!

  因此,我想也应该劝诫某些人:

  假借行善大肆敛财人在做、天在看!

  假借行善招摇撞骗头上三尺有神明!

  十问:“无政府”模式

  问题:中国培训行业归谁管?此题起码目前无解。

  中国培训业似乎从来都找不到归口的政府主管部门。教育部?教育部本身焦头烂额,那有闲功夫管企业培训?那么是工商部?工商部只管注册。民政部?商务部?工商联?政协?越扯越远,总不会是“畜牧部”吧?因此,长期以来中国培训行业似乎是个“没娘管的孩子”。

  既然是市场经济,没人管不更好吗?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恐怕未必。行业发展健康成熟,又能规范自律,政府少管或不管当然最好。但如果不是呢?恐怕就要另当别论了。无论一个人还是一个行业,如果长期处于无法无天的无政府状态,最后的结果只能是一个消亡!长此下去,中国培训行业恐怕最后不得不管的部门是:公安部?(已有先例)。

  国内改革开放以来,企业间为更好地团结一致、整合资源、共享信息、双胜共赢,一般都有自己的行业协会,例如:外商协会、台商协会、建筑业协会、家电业协会……还有影视协会、演艺协会、连喂猪的都有“养殖协会”。人家都混上“鞋”了,培训及咨询业呢?别说鞋,至今连裤衩都没混上!为什么?问题的根源恐怕还是我们的劣根性:

  1、占山为王互不服气(宁为鸡头不为牛后);

  2、抗拒制约怕受束缚(浑水摸鱼水清无鱼)。

  多年来国内培训及咨询界也会每年召开各种类型的“峰会”、“年会”等等,倒也十分热闹。但会议往往侧重于课程及培训师的推介;以及所谓行业排名、颁奖等等,总之基本上都是以行业市场推广、课程推介、个人名气提升为主轴,歌功颂德,一片升平。

  而对于行业趋势、战略目标、以及行业风险分析、客户投诉、不正之风、以及行业提升改善等方面却甚少涉及,是否值得调整?

  我们今后是否也需要多听取一些不同的负面声音并做出反省?如果在教别人如何管理,自己行业内部却如一盘散沙不成气候,是否非常滑稽并极具讽刺?

  最后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崛起,中国的企业在发展,他们迫切需要各种外力的帮助。因此,中国的培训行业也在发展和成长。

  在这个行业里,许许多多有社会责任感的、有社会道德意识的、同时也有扎实专业学识和资历的机构及有识之士在兢兢业业、认认真真的探索着和努力着。他们的努力和耕耘实实在在地帮助着中国的企业,同时他们自己也在成长和发展。我想,这才是中国培训业的主流和希望!

  但如果我们能够认真回顾和总结几十年来中国培训业的发展历程,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警醒?恐怕部分培训机构的路走得并不对头,有些事做得并不漂亮,甚至见不得光。

  马克思说(实是邓宁格):“利润达到100%,有人就会不顾法律,达到300%,就敢冒绞首的风险”,实在是振聋发聩的警句。中国有一句老话:“头上三尺有神明!”,提醒我们自觉自律才能长久。还是那句老话: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全世界的企业都会注重盈利,这很正常。但没有一家世界级的企业会把盈利放在企业战略目标的第一位,更不会成为企业唯一的目标。否则必然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

  试想:任何一个个人或行业,如果没有理想、没有使命、没有愿景、没有战略、没有专业、没有目标,没有组织……同时缺乏正义感、缺乏公德心,甚至连良心都让狗给吃了,只想着拼命敛财,直至无视法纪,会是什么下场?

  因此,中国培训行业是否到了必须自问、自省、自检、自律、自清、自理的关键时候?

  本人的观点估计会引起一些人极大的反感,而所说问题也的确可能是一些局部或个别现象。但大家是否也要警惕和防止一些“老鼠屎”混入培训、咨询队伍,而坏了整个行业的“一锅汤”?

  我想,国内管理培训界今后是否能够真正回归到培训的本质:培:培养人才!训:训练技能!排除、摒弃一些与管理培训无关的杂质糟粕。

  我想,培训行业今后是否能够更加上进好学、更加专业务实、更加注重实践、更加贴近企业、更加朴实无华、更加低调虚心、更加宽宏悲悯。

  好心劝个别人一句:

  别总是想着口若悬河当大师别闪了你的舌头!

  别总是想着装神弄鬼扮大仙当心闪了你的腰!

  别总是想着坑蒙拐骗大忽悠当心折了你的寿!

  而中国企业界,尤其是一些中小型民营企业(最容易受骗的“重灾区”),是否其自身也应该有所警醒和检讨?三十多年过去了,企业也应该逐渐成熟,也应该有更强的分辨能力。什么是管理,什么是培训,什么是咨询,哪些培训课程有价值,哪些则是陷阱,应该有起码的认知。

  似乎总有那么一些人,脑袋好像总是让门给挤了,跟着“忽悠大师”瞎起哄,糊里糊涂把自己的辛苦钱往别人的口袋里装,你到底图什么?认识几个所谓的“大师”、扯扯淡、合张影,天价买他的脏衣臭裤,真能提高你的社会地位?真能帮你发财?赶快醒醒吧,别再犯傻了!大家赚钱都不易,干嘛楞要往狗嘴里填?

  现在这个世界似乎有点乱,青年人追“明星”,中年人追“大师”,老年人追“大仙”。但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又能怪谁?

  其实,判断一个培训课程是否正常,有一个最最简单的方法:一个老师、一个讲台、一根教鞭!

  撰写此文并不针对任何机构或个人,只是秉笔直书有感而发,一时兴起成此“十问”。因此不必大惊小怪,更请勿对号入座。

  本人今天乃一介马夫,早已与培训、咨询行业渐行渐远,因此不想动任何人的奶酪,更不想刨任何人的祖坟。舞照跳,马照跑,培训可照搞,咨询可照做、钞票可照捞。

  最后的问题是:问谁?问培训界?恐怕没得问,培训界连“鞋”和“裤衩”都没有,光着屁股怎么问?问培训师?恐怕也没得问,问了有人会跟你玩命!问政府?问相关部门?起码目前是欲问无门。

  那么,恐怕就只有:

  问天!问地!!问良心了!!!

  马夫 周 坤(嘻哈大士)

  2012年11月

培训师知识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培训师 和岘 晏几道减字木兰花 撼庭秋 岳飞登黄鹤楼有感 培训师不是娱乐明星

企业培训师要求

张律师感谢您的访问。

宪法 法律 行政法规 地方法规 境外法规 司法解释 典型案例 国际法及国际惯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