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rizontal rule

张律师欢迎您的访问。

丁谓 蔡京诗词 蔡京 陆九渊 李师师 宋朝的宰相 宋朝的那些人 宋朝

范质

  范质(911~964),五代后周和北宋初大臣。字文素,大名宗城(今河北威县)范家营人。生于五代后梁乾化元年(911年),历经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六朝,五朝为官,两朝为相。

  后唐明宗长兴四年登进士第。授忠武军节度推官,迁封丘令。后晋高祖天福间,宰相桑维翰奏为监察御史,随桑维翰为泰宁、晋昌节度从事。出帝天福八年三月,桑维翰入为侍中,荐其为主客员外郎、直史馆。开运元年六月,为翰林学士。二年六月,加比部郎中、知制诰。后晋亡,为草降表。后汉初,加中书舍人。隐帝乾祐元年四月,为户部侍郎。后周初为枢密副使。太祖广顺元年二月,为兵部侍郎。六月,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后周时任宰相九年,先后进位左仆射、门下侍郎、司徒等。周世宗临终时,受顾命辅佐恭帝。恭帝时,封肖国公。陈桥兵变后,率百僚降宋太祖。入宋仍为宰相。乾德二年正月,罢为太子太傅。九月,卒,年五十四。工诗文。

    生平事略

  范质自幼聪明好学,九岁能诗文,十三岁攻读诗经,十四岁开始招生收徒做教师。五代后唐长兴四年考中进士,由此出仕。后晋时他携带写好的文章去见宰相桑维翰,因文采出众,深得器重,历任监察御史、翰林学士等任;后汉初年升中书舍人,官居户部侍郎。

  其后周太祖自邺起兵,进取京城,范质为避战乱,藏匿民间,经四处查访,被周太祖找到,当时正值隆冬,大雪纷飞,周太祖脱下龙袍给范质披上,以示关心敬重。随后便让他为太后起草诏书,虽为仓促撰成,周太祖阅后甚是满意,于是禀报太后,封范质为兵部侍郎,枢密副使。后周广顺初年,范质被封中书侍郎,兼集贤殿大学士,后兼枢密院事,位进右朴射,兼门下侍郎,兼修国史,位极人臣。周显德四年,国家律令繁杂重复,判决轻重无据,致使官吏乘隙舞弊,范质上书朝廷,建议重新修订律令,周世宗特让范质详细修订,从而产生《刑统》。周世宗病危,范质作为顾命大臣,入内接受遗诏,扶持周恭帝继位,被封为萧国公。

  宋太祖赵匡胤北征至陈桥兵变还都,范质率王薄、魏仁浦见赵匡胤,赵痛哭流涕,述说被逼之状,还未等范质答话,军校罗彦环拔出宝剑说:“我辈无主,今日须得天子,谁如不从,就让我的宝剑说话。”范质被迫与王薄、魏仁浦等受命拥立赵为天子。

  宋初范质任侍中(相当于宰相),他上奏皇帝:臣闻作宰相者,当举贤荐能以辅佐天子,枢密副使赵普精通治国之道,阅历滋深,能秉公尽忠,诚堪毗倚……皇帝非常高兴地接纳了他的建议,由此成就了赵普这位“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一代名相。这样被他推荐的,还有吕庆余、窦仪等一大批宋初栋梁之臣。可以说,在多年军阀战乱、政权更迭的历史大动荡、大分裂后,宋初得以走向稳定和统一,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样一支清正廉洁、才学干练的官员队伍。宋乾德二年九月,范质去世,终年54岁,临终他告诫儿子不请封谥号,不刻碑立传。太祖得知范质死讯,三天不上早朝,以示哀悼。

  范质饱读诗书,博闻强记,每每上朝议事之前,仍手不释卷。范质一生经历五朝,军阀争战不休,王朝更迭频繁,而范质却每受重用,究其原因,首先是他才华出众,无可替代;其次是他清正廉洁的作风顺应人心,深得朝野敬仰。而范质作为文人,尽管一生公务繁忙,仍笔耕不辍,著述颇丰,著有《范鲁公集》、《五代通录》等著作百余卷,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历史财富。

  范质从不接各地馈赠之礼,甚至自己的俸禄和前后所得赏赐也大部分送给了老弱孤寡。自五代以来形成的宰相不断从地方索取贿赂好处的恶习到范质为相时彻底根除。范质临终之时“家无余资”,宋太祖说:“闻范质只有宅第,不置田产,真宰相也。”宋太宗也称赞他博学多才,谨守法度,清廉为官,勤于政事,“宰辅中能循规矩,慎名器,持廉节,无出范质右者。”

  范质为人耿直,好当面批评,但绝不斤斤计较,且敢于承担责任。作为身历周宋二朝的宰相,他与人提及在相位的感受时,说过一句名言:“人能鼻吸三斗醇醋,即可为宰相矣。”足见其胸怀坦荡,亦可见其风趣大度。

    有关作品

  有文集30卷。又著《五代通录》65卷,述后梁至后周五代史事,多据实录删略而成;《晋朝陷蕃记》四卷,记后晋为契丹所灭始末;《桑维翰传》三卷;《魏公家传》三卷。以上诸书今皆不存。一说《玉堂闲话》为其所作,不确。存诗2首又六句,收入《全唐诗补编·补逸》卷16及《续拾》卷42。《全唐文》卷865收文2篇,《全宋文》另增11篇。《宋史》卷249有传,参《旧五代史》晋、汉、周三代本纪、《宋史·艺文志》、《五朝名臣言行录》卷一。

寡妇门前宰相多 宋朝宰相制度 崖山海战 文天祥 赵昺

范质这个读书人 寇准 寇准诗词 秦九韶 沈括 宋江 宋朝的那些事 张先芳草渡 周密柳梢青 朱淑真清平乐·送春

张律师感谢您的访问。

宪法 法律 行政法规 地方法规 境外法规 司法解释 典型案例 国际法及国际惯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