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rizontal rule

张律师欢迎您的访问。

宋词发展的过渡期 宋词

第六章·宋词发展的中兴期及其作品选讲 

第一节 宋词发展的中兴期概述

如果说,以苏轼,周邦彦为代表的变革期是宋词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斯的话,那么,从1160年左右至1220年前后这段时间,则是宋词发展的中兴期。宋人常将宋高宗、宋孝宗时期看成是宋代历史的中兴期,这实际上是名不符实的,但在词的创作上,从宋高宗后期至宋教宗时期,确实是一个中兴期。因为经过南渡初期的相对低落,到了这一时期,涌现了辛弃疾、陈亮、刘过、姜夔、陆游等著名词人,特别是辛弃疾与姜夔,他们的成就即使与变革时期的苏轼、周邦彦相比,也毫不逊色。他们的出现,无疑是宋词再度兴旺的最显著的标志。

这一时期词的创作是从两个方向来发展的,一是以辛弃疾与陈亮、刘过等辛派词人为代表,主要表现爱国情感与怀才不遇的苦闷,以议论为词,以文为词,风格粗犷豪放;一是以姜夔等人为代表,多咏物之作和表现失恋的感伤,强调艺术,注重音律、意境、用字,风格婉约,具有较高的艺术性。这二者的结合,可以说基本上表现了这一时期词的创作成就与风貌。

(一)陆游

作为著名的诗人,陆游在词的创作上也作了不少的尝试和努力。他的词犹如他的诗,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为豪放的爱国词,一类为平淡的闲适词,还有一类为婉约的恋情词。第一类主要表现他的报国之心与不遇之悲。往往运用对比的手法,通过对少年壮志与当年军中火热生活的回忆,反衬晚境的凄凉失意。例如《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通过当年与如今的对比,失意之情溢于言表。此外如《鹊桥仙》(华灯纵博)、《汉宫春》(初至南郑来成都作)等,都属此类。第二类主要表现晚年他闲居山阴时的生活。例如《鹊桥仙》: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 到红尘深处!  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这完全又是一副隐士的模样了。第三类表现他冶游或与妻子唐婉的恋情。代表作是《钗头凤》(红酥手),沉痛之情令人感动,其婉约也不减传统词。
陆游以余事作词,其词风格多样,虽不能说在艺术上有突出的创造性,但最可贵之处在于真实自然,毫不做作,因此有一种天然的韵味。

(二)辛弃疾

辛弃疾不是传统的那种只会纸上谈兵的文人,而是真正具有军事、政治才干的人,因此,他的《稼轩词》也就不是传统的文人词,而是英雄之词。所以,有人评价他的词是"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特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辛词的特别之处在于,从内容来说,他的词表现范围之广是前所未有的。就宋词总体而言,始终是"剪红刻翠"的婉约词占主流,南宋也是如此。辛弃疾的词虽也写离愁别恨,但更多的是表现失路之悲、家国之忧、不平之气、愤懑之情。同时也不乏农村风光、自然景色的描写。与苏轼相比,题材之广有过之而无不及,真正做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入"。尤其是他将词这种娱乐性的文体与国家、个人的命运紧密结合,使词成为一种抒发"英雄气"的庄重体裁,就比苏轼改革得更为全面、彻底。
从艺术来说,辛词表现了一种十足的大家风范。
首先,辛词的艺术风格多种多样。豪放无疑是辛词的主要风格,除此之外,他有的作品秾纤华丽似花间体,如《唐河传》;有的明白通俗如白乐天体,如《玉楼春》;有的轻巧尖新,如《丑奴儿》;有的婉丽清畅,如《念奴娇》;有的缠绵婉约,如《祝英台近》。更有将豪放与婉约两种风格融合在一起的作品,如《摸鱼儿》。这表现了辛弃疾兼收并蓄的才情与胸怀。
其次,辛词的艺术境界阔大而充满流动感。这主要表现在豪放的情感、阔大的空间、久远的时间、富有力量和阳刚之气的意象等方面。辛弃疾的词往往是站在一个制高点上来描写空间和时间,选取的意象也决非婉约派的兰柳花草,而是富有阳刚之气的意象。例如"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水龙吟》)、"截江组练驱山去,鏖战未收貔虎"(《摸鱼儿》)等。他对空间和时间的描绘使用的数量词往往是百、千、万之类的词语。如"千丈情虹"、"千里玉鸾飞"、"万斛琼粉盖玻璃"、"千古兴亡,百年悲笑"等。这就使辛词具有了一种非同寻常的雄阔之气。
再次,辛词在语言上融会贯通,既从古代各种文体的不同作家作品,如《诗经》、《史记》、《庄子》、《楚辞》、《世说新语》、陶诗、杜诗、韩柳散文中广泛地撷取精华,使词具有典雅之气;同时,又能大胆地吸取民间口语,使词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七八个星外天,两三点雨山前"(《西江月》)、"近来愁似天来大,谁解相怜?谁解相怜?又把愁来做个天"(《丑奴儿》)。
总之,辛词在内容、风格以及艺术手法上,都能兼收并蓄,因而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辛弃疾是宋代词坛上,苏轼之后的又一座高峰。

(三)陈亮、刘过

陈亮和刘过是辛弃疾的好友,在词的创作上也深受辛弃疾的影响。
陈亮的词在内容上主要是表达对国家政治、军事形势的看法以及强烈的民族情感。如《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赞扬章德茂在众人畏葸不前的情况下,敢于使金,为国效命,并表达了对南宋"赫日自当中"的美好祝愿。《念奴娇》(登多景楼)表达了反对划江而治,希望积极进兵、统一中原的主张。
在艺术上,陈亮的词已表现出明显的政论化的特点:横放恣肆,痛快淋漓,多议论、用典,少含蓄蕴藉。可看做他的政论散文《中兴五论》、《上孝宗皇帝书》的另一种形式。上述《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念奴娇》(登多景楼)所表达的基本观点在《中兴五论》、《上孝宗皇帝书》中都可以找到,甚至有的典故是相同的,手法也有类似之处。他认为"大凡论不必作好语言,意与理胜则文字自然超众"(《书作论法后》),这可以看做他对词的创作的理解。
刘过的词与隐亮词有类似之处,都以表现爱国情感为主旋律,都喜欢以文为词,以议论为词。但刘过并不像陈亮那样在词中直陈方略,而是侧重于情感的表达。他往往通过对英雄人物的赞美来表达某种理想,并且喜欢表现自己怀才不遇的寂寞苦闷,词中常有一股狂气。例如他的《六州歌头》(题岳鄂王庙)赞美的是岳飞,《沁园春》(寄辛稼轩)称赞的是辛弃疾,通过赞美他们,表现了对恢复中原的渴望。而《念奴娇》(留别辛稼轩)、《贺新郎》(老去相如倦)、(弹铗西来路)则抒发的是理想不能实现的落魄与苦闷。刘过也有一些庸俗之作,如咏美人指爪、咏美人足趾之类。
陈亮和刘过的词都不太注意艺术上的精雕细刻,因此都比较粗糙,豪放有余,韵味不足。

(四)姜夔

如果说辛弃疾及辛派词人继承了苏轼的传统,以表现爱国的豪放之情为主,那么,与此同时,姜夔等则承袭了周邦彦的衣钵,在词的格律、辞藻等方面下功夫,从另一个方向发展了宋词。
姜夔的词大多为记游及咏物之作,抒发的情感也多为身世飘零和情场失意的感叹,如《暗香》、《疏影》。其中也有少数表现了对国事的忧患,如《扬州慢》。
姜夔的词虽然在内容上并无特别之处,但艺术上颇为精致。他精通音律,能自度曲,所以,他的词一个突出特色是音节谐婉。同时,也讲究用字,善于渲染气氛。当然,最能代表姜夔词特色的是前人所说的"清空"。即情感上主要表现高洁的士大夫情怀,艺术表现上避实就虚,侧重于空灵的境界,色彩上偏于素净。
姜夔上承周邦彦,下启吴文英等人,在宋代婉约词的发展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后世的词论家对他也有很高的评价。

第二节 宋词发展中兴期作品选讲

陆游《卜算子?咏梅》分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名篇,作者以梅花自喻,用梅花象征自己孤高正直的气节。词人少时就有报国之志,好兵书,习剑术,但仕途上屡遭贬谪,壮志难酬,以至晚年产生孤芳自赏情绪,但他始终坚持抗金,不与投降派合流。
词的开关两句写梅花在驿路边断桥边"寂寞"地开放,无人欣赏。这是写梅花,也是喻自己。写自己由于主张抗金,结果被当权的投降派打击迫害,"半世飘然羁旅",直到晚年被迫隐居山阴,即或有"气吞残虏"的壮志也是无人欣赏,无人支持。词人以梅花开在"驿外断桥边"的孤寂形象,概括了自己被弃置不用是十分精当的。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这是写梅花在黄昏时刻本已十分孤寂愁苦了,偏偏又加上了狂风急雨的侵袭。同时也进一步表现了词人自己遭受迫害的凄苦情景。"黄昏"暗示了形势恶劣----金兵不时入侵,投降派常常鼓噪,看到这形势,词人怎不"独自愁"呢?"更着风和雨"一句突出了主战派在政治风雨侵袭下倍受打击的情景。然而恶劣的环境,更锻练了梅花的铮铮硬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描绘了梅花的高尚情操---在悬崖百丈冰的严冬傲然开放,是为报春,不是与百花争春,因此群芳嫉妒,也只好任凭它们了。词人通过对梅花高尚情操的描绘,表达了自己的雄图大略与高尚志趣,既有别于那些卖国求荣的投降派,也有别追求功名富贵的得禄之辈。"一任"两字写出词人敢于与世俗抗衡的坚决态度。正因为他有此高尚气节,所以遭到更严重的打击,"零落成泥碾作尘"一句以梅花遭到风雨袭击后,飘零脱落,化为泥土,又被车马碾作尘埃的艺术形象,深刻地表达了自己一生不幸的遭遇:陆游青年及第,出任镇江通判,积极赞助张浚北伐,随北伐失利,作者因"力说张浚出兵"的罪名罢官乡里;四十八岁助 抚使王炎赴前线,本想施展抱负,结果不到一年随王炎的调走,而又报国无路了;五十四岁去蜀南归,先后在福建、江西、浙江等地任职,结果又因拨义仓赈济灾民,以"擅权"罪免官归乡;六十二岁到京城为军器少监,又因一贯坚持抗金,并形于歌咏而被罢出,这终身坎坷,不正象梅花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吗?一个"碾"字生动地勾出了当权投降派的残酷、凶狠。虽然陆游在被贬后的二十年闲居山阴,再也不能问政,然而他依然念念不忘收复中原,救人民于水火之中,八十五岁临终时还吟出《示儿》诗:"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谆谆教诲子孙不忘北定中原之大事。"只有香如故"一句就是深刻地表现了这种至死不渝的坚贞劲节。
全词采用"托物言志"的方法,上片写梅花之遭遇,下片写梅花之品格,借梅花形象抒发自己报国无路的苦闷和炽热的爱国情感。语言风格是晓畅平易,精练自然。实践了他"琢王周自是文章病,奇险尤伤气骨多"的文学主张。陆之友人陈亮有四句梅花诗说:"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为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夏承焘先生认为:"在宋代,这是写梅花诗词中最突出的两首好作品"。

陆游《钗头凤》分析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 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钗头风》一名《折红英》,上下片各用七仄韵,两叠韵,两韵部递换,声情急促凄紧。陆游就以此调写下他年轻时的婚姻悲剧。关于此事,宋陈鹄《耆旧续闻》和周密《齐东野语》都有记载。陆游二十岁左右娶唐琬①为妻,婚后伉俪情深,但陆母不满意这媳妇,逼迫陆游休妻。陆虽深爱唐琬,但母命难违,结果两人被迫仳离。以后,陆另娶王氏,唐琬改嫁赵士程。几年后一个春日,陆到山阴(今绍兴)城东南沈园游览,与唐琬、赵士程不期而遇,唐婉命人送来酒肴,陆游饮下了这杯苦酒,不禁百感交集,在壁间题下该首。四十年后,他在重游该园时又题诗一首,题目是《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四十年前尝题小阕壁间,偶复一到而园已易主,该小阕于石,读之怅然》。诗中有云:"林泉盛旧空回首,泉路凭谁说断肠。坏壁醉题尘漠漠,断云幽梦思茫茫。"字里行间,透露出老诗人对唐琬始终不渝的爱情。而这首《钗头凤》②则是他俩生命历程中的永久纪念。

"放翁词多放笔为直干。"(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样》)本词没有采用这种手法。由于陆、唐的分离是高堂严命,无法违抗,虽然造成这次婚姻悲剧的原因不能明白道出,但被迫与爱离异却是终身遗恨,因此落笔时不能不隐约其辞,不胜今昔之感地倾吐了彼此间深挚的情意,以及自己难以言之的怅恨。这与一般词中委婉曲折的细腻抒情也不尽相同。

上片写作者与分别几年以后的前妻在沈园偶然相遇,触目伤怀,引起痛苦的回忆。首三句以概括语言叙述两人婚后生活的美满和不幸的突然降临,致使他坠入痛苦之深渊。"红酥手"形容双手的嫩红滋润,亦即以手的柔美想见其人的容貌风彩。"黄滕酒",即黄封酒,指用黄滕封的官酒。记得当年,夫妇两人也曾在柳拂宫墙的明媚春日里出游,赏佳景、饮美酒。作者摄取了这一镜头来概括他俩婚后的欢乐,"满城春色",是他俩"满心喜悦"的衬托。

"东风恶"四句,用东风摧残百花来比喻与唐琬的生别离。"东风又作无情计,艳粉娇红吹满地。"(晏几道「玉楼春」)东风无情,致使花落离枝,憔悴飘零,令人惋惜不已。这里的"东风"当有所指,而"东风恶",则是喻老母迫使夫妻生离。"欢情薄",叙仳离以后相见无因的苦楚。接着写几年分离("离索",分散之意,《礼记?檀弓》郑注云,索,犹散也。)自己对唐婉虽已离异,但仍是"中心藏之,何日忘之"。亦可用韦庄词来形容:"闲掩翠屏金凤,残梦,罗幕画堂空。碧天无地信难通,惆怅归房栊"。(。《荷叶盈》)"悲莫悲兮生别离",这就是他愁绪之所在。"错!错!错!"错指何事,当是两人的仳离;错为何人造成,不便明言;至于错的后果,是使两人抱恨终身。这三个"错"字,既痛心疾首而又无可奈何,故急促而戛然即止。

下片描绘在沈园与唐婉不期而遇,"春如旧"与上面"满城春色"呼应;春色不减当年,而伊人却形容憔悴,泪水和着胭脂湿透了手绢。两人惨然相遇,终于又悄然离去。"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沈园》)这是作者在垂暮之年对此次相遇的回忆。伊人如惊鸿倏尔而逝,四周景物也暗然失色,但见桃花乱落,亭台空寂。接着由景及人,回想昔年山盟海誓,至今无法借书信表达,真可说鱼雁难通。

全词用三个"莫"字作结。唐司空图《耐辱居士歌》有"休,休,休。莫,莫,莫"之句。"莫"在此为否定语,与上片末之" 错"有内在联系,意为错已铸成,无可挽回,还是莫要再提此事,三个"莫"字,是再三强调之意。用否定语结束全词,能表达出作者难平的心情,同时也从反面暗示了他对此事的无法忘怀。事实上,唐婉的形象始终深藏在他心中,对她的爱也是至死不渝,这从他晚年的一些诗句中可以得到印证,六十三岁时,有《偶复采菊缝枕囊,凄然有感》两首,"唤回四十三年梦,灯暗无人说断肠。""人间万事消磨尽,只有清香似旧时。"在他逝世前四年即八十一岁时,还不胜感伤地写道:"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十二月二日夜梦游沈氏园亭》)。

【按一】据周密《齐东野语》云:"陆务观初娶唐氏,闳之女也,于其母夫人为姑侄 。"这说法已广为流传。但据《嘉泰会稽志》、《宝庆续会稽志》等记载:唐闳之父唐翊为山阴人。而陆游之母是唐介孙女,唐介为江陵人,其孙唐意饿死江陵山中,两唐并非一族。唐琬如为闳之女,则与陆游 母唐氏为姑侄之说不能成立。
【按二】今传唐琬和词一首载《历代诗余》卷118引夸娥斋主人说词云: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妆欢。瞒!瞒!瞒!

此词究竟是不是唐琬和作?仍是个谜,不可信。

陆游 《诉衷情》分析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陆游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存诗约九千三百首,他亦擅长于写词,但作品不多,仅一百三十首。他的词内容亦较丰富,有飘逸的闲适词,流丽的爱情词,亦有悲壮的爱国词。《四库全书》说:"游欲驿骑东坡、淮海之间,故奄有其胜,而皆不能造其极。"其爱国词则近于稼轩。刘克庄甚至说:"其激昂感慨者,稼轩不能过"(《后村诗话》续集)。他晚年(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陆游66岁),闲居山阴(浙江绍兴)所写的《诉衷情》二首就是这类作品。

诗人一生以抗金爱国为己任,但请缨无路,屡遭贬黜,晚年退居山阴,壮志未伸。"壮志凄凉闲处老,名花零落雨中看。"时代的风雨,现实的艰难,英雄失路的悲慨共同酿成了这二首作品的悲壮沉郁的风格。特别是本词"当年万里觅封侯"一首,作者满腔中愤一发之为诗,读后令人回肠荡气。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戌梁州"两句,再现了诗人往昔壮志凌云,奔赴抗敌前线的勃勃英姿。当年,即"乾道八年"(1172),作者48岁,来到南郑(今陕西汉中),投身四川宣抚使王炎幕下襄理军务,亲自在大散关一带抗击金兵。作者在此借班超投笔从戎,立功异域"以取封侯"的典故,写出自己报效祖国、收拾旧河山的壮志。一"觅"字,显示出诗人当年自负、自许、自信神情和坚定执着的追求精神。"万里"与"匹马"形成空间的对比,匹马征万里,一派卓荦不凡之气。诗人的这种豪情壮志在其它词中亦有反映,如:《谢池春》:

" 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陈云高、狼烟夜举。朱颜青鬓拥琱戈西戌。笑儒冠自来多误。"

在《汉宫春》中亦云:

"羽箭雕弓,忆呼鹰古垒,截虎平川。吹笛暮归野帐,雪压青毡。淋漓醉墨,看龙蛇,飞落蛮征笺。人误许,诗情将略,一时才气超然。"
豪壮慷慨激越,逼肖稼轩。昔日的军旅生活,诗人一直不能忘怀,历历在目,时时入梦。因此诗人诗词中纪梦者特别多。现实中不能实现的只能在梦中得到,现实中的苦闷,只有在梦中渲泄: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诗人在南郑前仅仅半年,就梦醒不知何处,只有旧时戎装(貂裘戎装)尘封色暗。"尘暗"句用《战国军?秦策》中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之典,将岁月的流逝,人事的消磨,自身的不得志写了出来,心情饱含惆怅。

上片开头以"当年"二字楔入往日豪放军旅生活的回忆,声调高亢,"梦断"一转,形成强烈的感情落差,慷慨化为悲凉、惆怅,至下片则进一步写理想与现实矛盾,跌入更深沉的苦叹,悲凉化为沉郁。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三句步步紧逼,声调短促,说尽平生不得志。放眼西北,神州陆沉,妖氛未靖;回首人生,流卓暗渡,两鬓已老;沉思往事,雄心虽在,壮志难酬。"未"、"先"、"空"三字承接流转,写出诗人沉痛的感情,且愈转愈深:人生自古谁不老?但逆胡未灭,功业尚示成,岁月无多,这才迫切感到人"先"老之惊心。"一事无成双鬓侵",对镜而理发,一股悲凉之意渗透心头,人生易老!然而即使天假数年,双鬓再青,又岂能"攘除奸凶,兴爱汉室"。因为"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云外华山千仞,依旧无人问"。故诗人只有泪"空流"了。一个"空"字写出了诗人的失望和痛苦内心。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天山"汉唐边塞,此代指抗敌前线;"沧",州水边,古时隐居者所居。陆游晚年退居在镜湖边的三山村,他曾有词说:"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表面闲适,骨子里怨天尤人。"此身谁料"即"谁料此身。"词人没有料到,自己一生都在"心"与"身"的冲突中渡过。"谁料"二字写出诗人昔日的天真与如今的失望,"早岁哪知世事以艰","而今识尽愁滋味",理想与现实格格不入,无怪乎作者要声声浩叹。
该词确实饱含人生的愁意,但由于词人"身老沧州"的感叹中饱含了更多历史内容,老泪纵横中融汇了爱国炽情,所以词的情调体现出幽咽而不失开阔深沉的特色,比一般仅写个人苦闷作品更感人,更有感染力。词结构上打破分阕则分意的常例,只以起二句写昔,余皆写今。但"关河"、"天山"是旧地,"貂裘"是旧衣。写今天又常关合当年,作强烈对比,更显激昂回荡,慷慨生哀。这与另一首《诉衷情》写法不同:

青衫初入九重城,结友尽豪英。蜡封夜半传檄,驰骑谕幽并。时易失,志难成,鬓丝生。平章风月,弹压江山,别是功名。

上片忆旧,下片抒愤,意义分明。首二句写早年政治生活。陆游早年曾先后任枢密院敕令所删定官和枢密院编修兼编类圣政所检讨官。交结了周必大、范成大、郑樵、李浩、王十明、杜起莘、林栗、曾逢、王质等,均一时俊杰。陆游曾作《与夏国主书》与夏修好。对付金;又作《蜡弹省札》,晓喻中原人士,作敌后瓦解工作。该两句写诗人不分昼夜投入抗金工作。"时易失",写宋孝宗操之过急,张浚志大才疏,造成北伐失利,遭符离之败,订下隆兴和议,后议又成,诗人抗金主张又难以实现。末尾三句自我解嘲:昔日终日所对是英雄豪杰,所作是羽书檄文;今天终日所对不过是江山风月,所作不过是品评风月的文字,成了管理山川之闲散人。风月之品评,山川的管领,原是"闲者"的事(苏轼说:"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东坡志林》),与"功名"二字沾不上边,而该 词结句结以"别是功名",极为幽默,自我解嘲,是诗人愤极语,是对那些加给他"嘲咏风风"罪名的人们,予以的反击,套用孟子的一句话就是:
"予岂好嘲咏风月哉?争不得已也!" 

辛弃疾生平词作及其词选讲

在南宋文坛,诗有陆游,词有辛弃疾,这两个文学巨子的了出现,标志着南宋文学爱国主义的主流在诗词创作方面所达到的新的高度。他们都是南宋前期文学的代表,辛弃疾是继苏东坡之后的又一个浪漫主义词人,豪迈派大家。

辛弃疾生平与作品

辛弃疾(1140),字幼安,号稼轩。他出生在山东济南一个世代仕官的家庭里。这时,正是民族英雄岳飞被赵构(高宗)、秦桧一伙民族败类杀害的前二年。济南在金政权(女真族)统治下,已经十二年;北宋的汴京(开封)已经沦陷十四年了。北方的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痛恨金统治者,迫切要求收复中原,正如陆游所说的"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可是赵构统治集团自建尖元一年(1127)南渡,到建尖三年定都临安(浙江杭州),保守江南偏安局面,不仅忘记了"徽钦之辱",并且忍心坐视北方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收复山河的大计,已为纳币称臣的投降政策所代替。他们何以会这样甘心奴颜婢膝,丧尽民族气节呢?明代文征明写过一首《题宋思陵(高宗赵构)与岳武穆手敕墨本》的《满江红》词,下片说:"岂不惜,中原蹙?岂不念,徽钦辱?但徽钦既返,此身何属?千载休谈南渡误,当时自怕中原复!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这一语破的,揭露了赵构集团投敌真相。辛弃疾的少年时代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渡过的。他和广大中原人民一道,过着忍辱吞声的生活。辛弃疾父早死,是祖父辛赞抚养大。诗人一生以抗金爱国为己任,但请缨无路,屡遭贬黜,晚年退居山阴,壮志未伸。"壮士凄凉闲处老,名花零落雨中看。"时代的风雨,现实的艰难,英雄失路的悲慨共同酿成了这三首作品的悲壮沉郁风格。特别是本词"当年万里觅封侯"一首,作者满腔忠愤一发之辛赞本是朝官,济南陷落时,丧失民族气节,做了金的县令、知府一类地方官。当赞在毫州谯县做金的县令时,辛也跟在身边。辛和党怀英从刘瞻念书。两人成绩杰出,亳州人称之为"辛党"。党后来在金作了显贵大官,但辛却走了与党相反的道路。公元1154年和1157年,先后两次参加进士考试,他乘机深入河朔一带窥察金军部署、政治措施和人民的反抗力量。

公元1161年夏秋间,金主完颜亮带领六十万兵马,大举南侵。济南农民耿京乘机聚众二十万起义。这时辛弃疾二十二岁,这一个出身封建官僚家庭的读书人,激于民族大义,抛弃了象党怀英那样安于现状、企慕个人富贵的生活道路,在济南以南山区,组织了两 千多人的一支队伍,举起了义旗。不久率部归属耿京,加强了抗金力量。因他是起义军仅有的一位有名望的文人,耿京便委他担任"掌书记"的职务。他又说服了一个叫义端的和尚,率众一千人,归属耿京。不料义端是个坏蛋,不久叛变。一天他偷了耿京的天平军印信逃跑。辛弃疾马上紧追,拿获斩讫回报耿京。耿京从此更加器重他。

完颜亮南侵至扬州,被其部下杀死,完颜雍(金世宗)自立为金主与宋讲和。辛弃疾力劝耿京和南宋王朝联, 军事上互相配合,以图恢复。绍兴三十年(公元1162年)正月,耿京派贾瑞和辛弃疾等人,到达建康,会见了南宋的将相大臣,被 出巡的赵构召见。一切接洽事谊顺利完成。不料在辛弃疾从南宋返回时,叛徒张安国,贪图金人重赏,勾结耿京部下叛徒邵进,杀害了耿京,并劫持了部分义军,投降金人。

辛和贾等人北归到海州(今江苏新海连),听到这消息,马上约集当地统制王卅隆和忠义军人马五十余骑,直奔山东金营,这时张与金将帅正在饮酒。辛就在五十万大军的金营,劫走这个叛徒,缚在马上,并当场号召金营中耿京旧部反正,约有上万人跟他回归。他接连不停地跑了几昼夜,把叛徒绑到建康,献给赵构杀了。此时,辛才二十三岁。这一英雄壮举,打击了金人气焰,鼓舞了人民抗金信心。从此,辛投归到了南宋,终生没有回到女真统治下的山东去。

以上是词人的前期:即青少年时期的生活,战斗和起义南归时期。最后是他四十年服官和被迫退休的时期。南归后,南宋统治者并不信任他,给了他一个江阴签判的差使,是帮助地方官处理政务的官员。词人空怀一腔报国赤诚,但才能无法施展。就在他南归这一年,赵构传位给孝宗赵。赵即位于初,很想做一番收复失地的大事业,任用主战派张浚,并尽撤两淮战备,于隆兴二年(1164)和金订了屈辱投降的"隆兴和议"。词人满腔忠愤,反当时对立的宋金形势和斗争前途,详尽地作了具体分析,写成十篇论文,名为《御戎十论》,又名《美芹十论》。后来虞见文为相,他又写了《九议》献给他。前者分析了北方人民对女真统治者的怨恨以及女真集团内部的矛盾。对如何充实国力,积极准备提出一些具体规划。后者根据刘邦、项羽吴楚子弟北上灭秦的史实,驳斥了存在于士大夫间的"吴楚之脆弱不足于争衡于中原"的谬论,力主北伐。但他的意见没被南宋统治者所采纳。(这时期他有一首《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最能反映他南归以来的政治抱负和忧国心情。)辛弃疾回顾自己渡江南来以后,曾尽了最大努力,把自己心中想说的忠心爱国的肺腑之言都 陈奏给皇帝了,可南宋统治集团,畏敌如虎,诗人只得徒费心机。正如陆游所云:"诸君尚守和戎策,志士虚捐少壮年"。报国无门,壮志难申,词人悲愤交集,他登建康赏心亭时即景写下了一首名作《水龙吟》,反映了他南归以来的政治抱负和忧国心情。

《水龙吟 ? 登建康赏心亭》赏析

建康又名金陵,即今江苏省南京市。建康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上的亭子。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这首词上片一大段写景:由水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层次井然。开头两句是作者所见之江景。意思是说,千里楚天,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也没有一个尽头。这里"楚天"统指长江中下游一带,战国时曾属楚国。"水",指浩浩荡荡的长江,即苏轼"大江东去"的"大江"。"千里清秋""秋无际",写出江南秋季之特点。南方多雨多雾,只有到了秋天,天高气爽,才可极目远眺。这两句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道劲,为全词定下一个基调。正如唐圭璋先生所云:"起句浩荡,笼罩全篇,包括山水空阔境界。"
"遥岑远目,……玉簪螺髻"三句,写山。意思是说:放眼望去,远处层层迭迭的群山,有的宛如美人头上的玉簪,有的象美女头上螺旋形的发髻,可是这些都只能引起我的忧愁和愤恨。"玉簪"、"螺髻"是古代妇女的首饰和发髻。韩愈曾形容说:"水作清罗带,山如碧玉簪。"这里词人以"玉簪"、"螺髻"比山,想象奇特。"遥岑"即远山,此指长江以北沦陷区的山,故说"献愁供恨"。这里作者一方面以乐景衬哀,极写远山之美。远山愈美,愈引起词人愁和恨。另一方面又采取移情及物的手法,写远山献愁供恨。实际上是词人自己看见沦陷区的山,想到沦陷区的父老姊妹而发愁。但作者不直说己愁,偏要说山向人献愁。山本是无情之物,连山尚且懂得献愁供恨,人之愁恨不言而喻了。这样写,更深,耐人寻味。
"楚天"两句,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已进一步,点出"愁"、"恨"两字,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由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超强烈。在这里写景,作者皆用倒卷之笔,即"愁无际"从"水随天去"中见出,"玉簪螺髻"从"远目"中见出。
下面"落日楼头----登临意"几句进一步写景抒情。这几句意思是说:夕阳快要西沉,站在这赏心亭上,耳边传来了孤雁的声声哀鸣,此种情景不禁勾起作者这个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他看着腰间佩戴的不能用来杀敌的宝刀,悲愤地拍打着栏杆歌唱。可是又有谁能领会他此时的心情呢?
"落日"三句写景极悲凉,与柳屯四田之"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同为佳境。境之所以佳,就因境中喻情。"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这里又比喻南宋日薄西山,国势危殆。原来宋孝宗继位后,一度起用主战派张浚主持军政。张浚在隆兴元年(1163)对金发动军事攻势,不幸败于符离。于是主和派又抬头。词人登上赏心亭,面对衔山的落日,想起南宋君臣在符离败后,签订辱国的"隆兴和议",又陷入一片消沉气氛之中,心情是沉痛的,这同诸葛亮的《前出师表》中述的"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的情景是一样的。"断鸿"是失群孤雁,在这里比喻作者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游子"作者自指。作者渡江归南宋,原是以南宋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原本不该称已为"游子"。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一直对辛弃疾怀有 备之心,对他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自然作者不禁产生了游子之感了。
"把吴钩看了"三句,作者直抒胸臆。作者在这里选用了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斗志难酬的悲愤之情。"把吴钩了"本自杜甫《后出塞》诗中的句子,"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但情景迥异。吴钩本是锐器,但现在却闲置在身旁,无处用武,这就烘托出了作者空有沙场杀敌的雄心却无用武之地的苦闷。把吴钩看了又看,这一细节把作者此时的心情和盘托出。作者还嫌不足,又写了"拍栏杆"第二个动作。这里融化了《渑水燕谈录》中一个曲,据此书载:一个"与世龃龉"的刘孟节,常常"凭栏静立,怀想此事,吁嘘独语,或以手拍栏杆,尝有诗曰:'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栏杆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的意思,在这里,把作者徒有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而又无法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呈现在读者面前。作者写了这两个细节后,直接慨叹自己恢复中原的抱负,不被南宋统治集团所理解,南宋统治集团中无人是他的知音。故说:"无人会,登临意。"
上片主要是写景抒情,下片直接言志。分为五层意思。换头用晋人张季鹰之典。这里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说:现在"尽西风"的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敌人铁蹄蹂躏之下,想回去也不可能。"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异族入侵的仇恨和不思报国的南宋朝廷的激愤。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乡思",前应"游子",是"落日"、"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对敌人的仇恨和对朝廷的激愤,又应"途岑远目,献然供恨",为它作了最好的注脚。第二层,对张季鹰有所批评,这从"休说"二字中可体现出来。"休说"是否定语气,意思说:我辛弃疾岂肯步季鹰后尘,为吃鲈鱼脍就忘情世事,弃官还乡呢?
"求田问舍"三句用刘备典,是第三层意思。求田问舍即买地置屋。这里紧接前面,大意是说,既不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谋求私利的许汜。许汜因求田问舍为刘备瞧不起,也被辛弃疾瞧不起。"怕应"二字是作者为许汜设想,意思是说:象你许汜那样的琐屑之人,自己有何面目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呢?
"可惜流年"三句,用桓温事,是第四层。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中飘摇。"树犹如此"用桓温事。据《世说新语》载:桓温北征,路过金城,见昔日自己种的树大到了几围粗,便感叹地说:"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意即:树都已长这么高大了,人怎么不老大呢!这三句意思是说:我所忧惧的只是国家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见之于实现,辜负了平生的愿望,如此而已。这里对统治者不能用贤,使爱国英雄年华虚掷的罪行是一个控诉。上面的"鲈鱼堪脍"和"求田问舍"均是宾,这里三句才是主,才是全词的核心,它正体现了"志士虚捐少壮年"的主题思想。
"倩何人"十三字是第五层意思。倩,是央求之意,"红巾翠袖"是少女装束,这里是少女的代名词。宋代,一般游宴娱乐,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所以"红巾翠袖,损芙堆泪"残留着当时士大夫生活现象的痕迹。这一层,是作者自伤抱负不能实现,时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悲叹。这里应前面的"无人会,登临意"句,"豪气浓情,一时并集,如闻垓下之歌"(唐圭璋)"丈夫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昆曲《夜奔》)英雄而至于流 泪,可想见作者的苦闷和伤心了。陆游有两句诗:"爱君忧国孤臣泪,临水登山节士心"。正与这首词表达了同样的心情。
这首词作者抒发了抗金壮志无人理解,不堪大好年华,在国势风雨摇中虚度的悲愤心情;同时抨击了那些一味"求田问舍"、对国事漠不关心的人物。写得悲凉慷慨,沉恨塞胸。陈延焯评价说:"把吴钩看了三句,写情事尤不堪,沉恨塞胸,一吐之于纸上,仲宣之赋无此慷慨也。"
该词在艺术上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移情及物,达到情景交融。作者对自然景物不作纯客观描写,如远山,不只写其美,也写它献愁供恨,与诗人悲痛的情怀相渲染,从而达到情景交融。第二,借用典故发议论(如下片),象写散文那样畅谈心曲,写得那样层层推进,舒卷自如,然而又没留下散文的痕迹。 
辛弃疾是南宋词坛上豪放派领袖。他的词纵横挥洒,慷慨激昂,有的抒写恢复中原的雄心,有的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有的歌颂祖国山河的壮丽,有的写田园生活的幽静,但热爱祖国是他一生创作的基调。

辛弃疾《菩萨蛮 ? 书江西造口壁》分析 辛弃疾《摸鱼儿》分析 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分析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分析

农民历来文人是瞧不起的,但苏、辛的农村词在宋代缺少农业篇章的词作里,填补了这个方面的内容。但有一个问题,辛的这些词,何以完全没接触到被剥削的农民痛苦的一面?这是因为:他四十二岁居上饶带湖时,是一位本地显贵官员(江西安抚使)而退休农村的,但在农村造了一个阔绰的庄园。占地面积长有一千二百三十尺,阔八百三十尺,建房百多间。五十岁居瓢泉,也是以福建安抚使退休的。再拿陶渊明和他比较,陶诗,有写农民生活美好的一面,另一面也写他们的贫困,这是因为他自己是经过"夏日抱长饥,寒夜无独眠"(《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不治中》)的饥寒生活的。虽然陶的饥寒和农民的穷困苦痛毕竟不同,但辛弃疾连象陶的这种饥寒也从来没有感受过,怎能体会农民的实际痛苦呢?因此,不必苛求作者。

辛在带湖新居度过投闲置散的十一年生活这后,宋光宗绍熙三年,南宋政府又起用他为"提点福建路刑狱公事",是年五十三岁。绍熙四年秋,辛到福州,他打算造一万付铠甲,招募壮丁,训练一支象湖南"飞虎军"一样的武装部队。遭到谏官黄艾弹劾,加给他一个"残酷贪饕"的罪名,绍熙五年八月又罢了他的官职。于是作者又回到带湖、瓢泉过退休生活。又在瓢泉修造新房子。宁宗庆元元年(1195年)带湖新居起火,他全家人移居铅山瓢泉新居。嘉泰三年(公元1203年)作者六十四岁,这年六月,南宋政府又起用他为浙江东路安抚使。这时金北部的蒙古势力强大起来,金受到威胁,它对北方汉族人民的掠夺、迫害更加重了。他主张北伐,但认为要有一段时间做准备,并提出把用兵任务交给元老重臣(当然包括了他自己)。这时南宋的当权者却是韩侂胄为首的一批虚浮夸诞的人物。他们起用辛弃疾,不过利用他的名望作北伐的旗帜而已。1204年,宰相韩侂胄任他为镇江知府,这时他已六十五岁了。他一面派人到金国侦察虚实,一面积极做好战斗准备。1205年,一次他登上北固亭,眺望江山形势,不禁怀古概今,写下了一首著名的词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分析


下面再看他一首晚年的作品。

辛弃疾《沁园春·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分析

杯,汝前来!老子今朝,点检形骸。甚长年抱渴,咽如焦釜;于今喜睡,气似奔雷。汝说刘伶,古今达者,醉后何妨死便埋。浑如此,叹汝于知己,真少恩哉! 更凭歌舞为媒,算合作、平居鸩毒猜。况怨无小大,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为灾。与汝成言:"勿留亟退,吾力犹能肆汝杯!"杯再拜道:"麾之即去,招则须来。"
这是作者晚年决心戒酒时宣言,也可说是写给酒的绝交书。

魏晋之际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是古今闻名的大酒徒。他曾经写过一篇赞美饮酒之乐的《酒德颂》,其中有句子云:"捧罂承槽,衔杯漱醪,奋髯箕踞,枕 藉糟,无思无虑,其乐陶陶"(《昭明文选》卷47)。《世说新语》还记载了他许多有关饮酒的轶事。辛弃疾一向善饮,如今要"止酒"了,便很自然想起刘伶。可是这首词历数酒对人的毒害,"戒酒杯使勿近",恰恰同《酒德颂》唱了个反调。而这一正一反两篇酒徒之歌,都是文学史上说酒的名文。
在结构上,该词由两部分构成,从开头至"吾力犹能肆汝杯",是词人对酒杯的训戒。是词的主干部分。末三句是第二部分,是酒杯的回答,既是词的收束,又以诙谐的语调为词增添了色彩。以问答语入词,借对话形式以结构篇章,在词创作中早已有之,在辛词中亦是常见手法。
第一部分写两个方面内容:一面是对酒杯(其实对酒)的训戒和斥逐,一面是词人对自身行为的反省,训斥酒杯表示了戒酒的决心,自我反省则揭示了戒酒的原因。两方面交错推进、互补互明,共同构成了词的主体。

词一开始,对酒杯的一声呼唤,态度粗豪,气势不凡,引出下面一篇训话。"老子今朝,点检形骸"。这句既表示了作者要检视身体状况,又明确点出自我反省之意。"甚长年抱渴"四句,是一个用"一字逗"领起的长句。"甚",意思是:说什么。抱渴,指酒瘾如渴难以遏止。("抱渴"典出《世说新语·任诞篇》:"刘伶病酒,渴甚,从妇求酒。")焦釜,烧干的锅。这四句分两层意:从前我一年到头酒瘾难忍,喉咙干得象口烧干的锅,这是第一层;但那是从前,还说它干什么,如今贪杯变成了贪睡,一睡下去就鼾声如雷,我竟衰老到如此地步,这是第二层。为什么会这样,难道不需要反省一番吗?于是便归结到饮酒过度而伤害了身体,又由此引发了对酒的批判,其实批判和反省的是一回事,只是角度不同罢了。
从"汝说刘伶"直至上片结束,是批判的第一层意思。《世说新语·文学篇》注文引《名士传》:"(刘)伶字伯伦,沛郡人。肆意放荡,以宇宙为狭。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随之,云:'死便掘地以埋'。土木形骸,遨游一世。"辛弃疾在此数落酒道:你说刘伶是古往今来的达观之人,只要醉酒,死都无所谓。他把你当成知己,你却把他毒害到这种地步,真太不够交情了。"浑":竟,直也。少恩,薄情寡义之意。韩愈《毛颖传》云:"太史公曰:……秦之灭诸侯,颖与有功。赏不酬劳,以老见疏,秦真少恩哉!"亦出以诙谐之笔。以上是词人对酒的初步指责。

过片的"更凭歌舞为媒,算合作平居鸩毒猜"两句,指责加重,是批判的第二层意思。词人说,如果不但饮酒而且伴以美人歌舞,使人沉湎于酒色之中,那么危害就更大。这时,以歌舞为媒介而加倍狂饮的醇酒,简直就跟毒药一样,是可以致人死命的。鸩毒,鸩鸟的羽毛极毒,用它蘸酒,饮之必死。平居,平常的家居生活。"算合作平居鸩毒猜",直译是:算起来(即说来)应该当作日常的毒药看待。从这一句可知上一句"更凭歌舞为媒",原是带有假设意味的。
"况怨无小大"四句,又是一个"一字逗"领起的长句。《沁园春》词的格律要求如此。这四句可以看作词人的自语,也可以看作他对酒推心置腹的倾谈。他首先申明今日的怨酒,起因却是昔日的爱酒;他又解释,酒作为无知之物本无所谓美恶,嗜酒过度这才成了灾害。很显然,词人内心深知贪恋酒色罪靓应由贪恋者承担,醇酒和歌舞本身却是无辜的。因此这里含有反省之意,并不是一味指斥诱人的美酒。

既然认识得如此清楚,接着便该下决心了。于是词人对酒杯,实际上同时也是对自己决绝地说:"与汝成言:'勿留亟退,吾力犹能肆汝杯!'""成言",约定,达成协议。"亟退",赶快走开。"肆",古代死刑后陈尸示众叫肆,这里作处分、惩治解。这句词很幽默。词的表面意思是说:我决心戒酒,因为我老了,身体不行了,一天到晚犯困,只想睡大觉了,可是惩治你这一只酒杯的一点力气还是有的。一个人在一只酒杯面前无疑是庞然大物,这个庞然大物对无力自卫的酒杯发那么大狠劲,不是显得有几分可笑吗?可是,细一想来,我们便会觉得可悲。因为辛弃疾这样一位性格豪放雄迈的词人、"壮岁旌旗拥万夫"的虎将、胸怀"万字之策"的爱国志士,在南宋政府主和派的排斥之下,抗金救国的理想成了泡影,青春年华只换得一头白发;他除了向醉乡中寻找心灵的片时宁静,不有什么办法来排忧解闷呢?不是连雄才大略的曹操都有过"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感叹吗?辛弃疾被迫借酒浇愁,已经够可悲的了,而今竟衰老得连酒也不能再喝,竟落得只能独自向小小的酒杯发牢骚和脾气,岂不是悲上加悲吗?一丝幽默的背后蕴藏着无限的苦涩,词中表现的复杂感情值得我们仔细玩味。

然而辛弃疾毕竟是辛弃疾,生性倔强的词人不肯奏出单一的哀伤的音调。他在训斥酒杯时故作粗豪,他在为酒杯拟答时又故作诙谐。这即本词的结尾:酒杯向他服侍多年的老主人再次敬礼并说道:绝对服从您的命令,挥我我就去,招我我就来。"麾之",就是挥之。挥之即去,召之即来,这酒杯是多么温顺善解人意,他们主仆之间又是多么有情有意啊!看来稼轩戒酒虽说得坚决,决不会真的做到。果然就在这首《沁园春》之后,他又有一首同调同韵之作。那是"城中诸公载酒入山,余(辛自指)不得以止酒为解,遂破戒一醉"之后写来自我解嘲的。
该词表现了稼轩散文化、议论化的语言特色和粗犷豪放、苍劲悲凉的气度风格。

辛弃疾词之特征

1 、辛词艺术上的独特成就首先表现在雄奇阔大的意境的创造上。(形象飞动,气势壮阔)

由于作者的独特战斗经历和远大政治抱负,他的词里所表现的常是阔大的场景,战斗的雄姿,以及那些具有坚强性格的事物。他写长剑是"倚天万里",写长椅是"千丈晴红"(沁园春·期思卜筑),甚至写水仙花的盆孚也是"汤沐烟波万倾"(贺新郎·贺水仙)。突兀的青山,在作者的想象中,不但妩媚可爱,而且奔腾驰骤,象万马的回旋,象巨犀的拔海而出(见沁园春·灵山齐庵赋)。对着眼前的酒杯,拦路的松树,也会发出军合似的约束;看到红红白白的花朵,也会想到吴宫的训练女兵("对花何似,似吴宫初教,翠围红陈"《念奴娇·赋白牡丹》);在幽静的小窗里听到外面的棋声,也会想起重重围城的被突破("小窗人静,棋声似解重围"《新荷叶》)。这些生动而夸张的描写与想象,构成辛词豪放派的特征。比之苏轼,辛词更生动,更突兀,有时笔酣墨饱,气势飞午,那是苏词里所没有的意境。而由于他一直处在南北分裂时期,又经常受到投降派的排挤与打击,辛词里也不可能有苏轼那种空旷、洒脱的表现。

2 、 辛词内容极广泛。

在作者笔下,无论吊古伤时,谈棹说理,谈政治,写山水,讲军事,发牢骚,无所不写。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在他的作品里,形式扩大了,语言解放了,无论什么思想,什么感情,什么题材,都可在词中自由地表现出来。所以他的作品虽多,并不千篇一律,各有内容,各有生命。他的词政治性很强,充满了济世爱国的热情,有"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决心,也有"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人意"的浩叹和"忧愁风雨"的对国事的关心。他的词对统治者表示了强烈的讽刺和不满。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的嘲笑,也有对南宋小朝廷"剩水残山无态度"、"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的讥刺。同时他的词中,又表露出对田园山水和农村生活的热爱。如"稻花香里说半年,听取哇声一片"的生动描写,反映了作者对于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3 、 在语言上形式解放。

前人作词、诗词界线极严。东坡词偶有诗化倾向,即受当代人士指摘,有"词诗"之讥。辛不仅打破了诗词界限,并达诗词散文合流的境界。他读书广博,将诗经、楚辞、庄子、论语及古诗中的语句,一齐融化在他的词中,并且用韵绝不限制,不讲琢雕,随意抒发,形成一种散文化人歌词。后人讥他掉书袋,就因此故。如下例:
"有客问洪河,百川灌雨,泾渭不辨涯溪。于是焉,河伯欣然喜,
以天下之美尽在己。渺沧溟,望洋东视。逡巡向若惊叹,谓我非逢子,
大方达观之家,未免长见,悠然笑耳。"(哨遍)
(用庄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溪渚涯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为天下之美为尽在玉。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於大方之家。'")
又如:
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水调歌头)
(用《离骚》语:"余既滋兰于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与揭东兮,杂杜蘅与芳芷。……朝饮木兰之险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又如《踏莎行·赋稼轩·集结句》:
"进退存亡,行藏用舍,小人请学樊须稼。衡门之下可栖迟,
日之夕矣牛羊下。 去卫灵公,遭桓司马。东西南北之
人也。长沮桀溺耦而耕,丘何为是栖栖者。(《踏莎行·进退存亡》)"
(按:①进退:易乾文言:"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惟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惟圣人乎。"
②行藏: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乎。"
③樊须句:"樊迟请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④日之夕矣:源出《诗经·王风·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曷至哉?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⑤衡门句:源出《诗经·陈风》:"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洋洋,可以乐饥。"
⑥去卫灵公二句:源出《孟子万章上》:"孔子不悦于鲁、卫,遭宋桓司马,将要而杀之,微服而过宋。是时,孔子当厄"。
⑦东西句:源出《礼记·檀弓上》:"孔子既得合葬于防,曰 :'吾闻之:古者墓而坟。今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不识也。'"。
⑧长沮句:源出《论语》子路问津。
⑨丘何为句:"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
又如:
"人不堪忧,一瓢自乐,贤哉回也。料当年曾问,饭蔬饮水,何为
是,栖栖者。"(《水龙吟》)
又如:
停停霭霭,八表同昏,尽日时雨濛濛"。
(《声声慢》)通首隐括陶潜《停云诗》:"霭霭时雨,濛濛时雨,八表同昏,平陆成江。有酒有酒,闲饮东窗。愿言怀人,舟车靡从。")
其他用《史记》(如《水龙吟》)、《世说新语》(如《木兰花》)、汉诗(如《新荷叶》)、唐诗(如《上西平》),不胜枚举。
以上是说辛词多用经、史、子、集,其次散文化。如:
"杯汝来前,老子今朝,点检形骸。甚长年抱渴,咽如焦釜,于今喜
睡,气似奔雷。汝说:'刘伶,古今达者,醉后何妨死便埋。'浑如
许,叹汝于知己,真少恩哉!"(《沁园春·将止洒,戒酒 杯使勿近》)
又如:"吾语汝"(六州歌头)
"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凡我同
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水调歌头)
简直是有韵的散文。
其次,辛词中有许多仿效体。如:有仿天问体的: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景东头?
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
留。"(木兰花慢)
全词用许多问句连缀而成。有仿招魂的:
听兮清佩琼瑶些。明兮镜秋毫些。君无去去,流昏涨腻,生蓬蒿
些。虎豹甘人,渴而饮汝,宁猿猱些。大而流江海,覆舟如芥,
君无助,狂涛些。(水龙吟)
此词不但句层全用"些"字,而且"君无去去","虎豹甘人"等句亦袭招魂。除此,如《水调歌头·我志在寥阔》,仿《抽思》而用《少歌》,《定风波·仄月高寒水石乡》集药名,奇奇怪怪,空前未有。
辛词用事、用典自然,顺手拈来,自然成趣。如:他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圆亭有怀》:
何处生神州,满眼风光北圆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
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词上片结句用杜诗,下片结句用《三国志》注引《吴历》,丝毫不见生搬硬套的痕迹。又如: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
是处。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
推松曰:去!(西江月·遣兴)(孟子云:"尽信书不如无书。")
全词写醉态维妙维肖,而语言流转自如,和松切切私语,清新可喜。
辛是个最痛快、最大胆的人,他仿佛是词坛上的"飞将军",无论如何森严的行陈,一遇上他便被冲破了。论者曾说苏词是"词诗",辛词是"词论",这是很恰切的评语。所谓"词论"者,便是以散文的作法来写词。词既同散文沟通了,尚有何事不可入?何意不可言?何种体制和句法不可采用?

4 、风格的多样化

辛有勇武雄伟的气魄,同时又有纤绵细致的感情,再加以过人的才力与深厚的文学修养,造成了他在词中所表现的多样性的风格。由于他笔下语言的丰富和自由驱使的能力,适应不同的内容,表现出不同的意境。奔放的有如天风急雨,豪迈的有如大海高山,明媚清新的有如春花秋月,自然闲淡的有如野鹤闲云。他也写艳情,偶歌风月,但绝无轻薄卑俗之语。在他六百余首词中,言男女艳情的不过二十分之一。在这些词中也表现出了他的雅洁,很少有猥亵的嫌疑。"愿妳妳蘭心蕙性,枕前言下,表余深意",象柳永这样的艳词固然为辛词所无;即"今霄剩把残缸照,犹恐相逢是梦中",象晏几道这样的词也是少之又少。毛晋说:
"但词家争斗浓纤,而稼轩率多抚时感事之作,磊落英多,绝不
作妮子态。"(稼轩词跋)
如:
"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 
庭户,车骑雍容。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沁园春)
作者以人和文章喻山,新颖别致,描绘了山间爽气朝来,千峰竞秀的沁人的景象。又如:
"雪里温柔,水边明秀,不借春工力"。(念奴娇)
山之孤瘦如梅花而言其"温柔",则更加别致,想象更加奇特。非别有会心者不辨。论者说他"胸有万卷,笔无点米",即指这些雅洁之词。
在辛词里,亦有秾密缠绵,颇似晏、秦者,如《祝英台近》以纤秾之笔写出了一种难言的"闺怨"。沈谦《填词杂说》称此曰:"稼轩词以激扬奋励为工,至'宝钗分,桃叶渡'一曲,昵狎温柔,魂销意尽。才人伎俩,真不可测"。
在辛词中,亦有澹婉潇洒,直是《漱玉词》妙品者,如:《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李易体》,取法李清照用寻常语言、白描手法,写出了一种清新意境。
刘克庄论辛词说:
"公所作,大声镗鎝,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其
秾丽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辛稼轩集序)
论者正指出了辛词豪放与婉约、悲壮与纤秾的两种不同的风格,刘氏之于辛,真可谓子期复生矣!
辛词在词坛上起到了上继苏轼下开刘克庄、刘辰翁等人的作用。他与苏轼关系最密切。他之以散文句法入词,以经子诗赋入词,以词说理,嘲笑恶势力等等皆与苏同,虽比苏还要放些。不过苏是个文士,所处是承平时代,辛是个英雄,生当乱离之秋,故辛多悲壮,苏多清旷。这是两人的异点之所在。他是豪放派集大成者,能作豪壮语,能作激愤语,能作情语,能作幽默语,有的豪放,有的细密,有的闲淡,有的热情,无论长调小令,都表现出深厚的内容。因此在题材的广泛上,内容的深刻上,手法的运用上,语言的驾驭使用上更胜苏一畴。
辛是一个英气勃勃的英雄,但到了晚年,受了挫折,也不免心灰意懒,也渐渐走上陶潜之路。他自己就说:"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觉参差是"(水龙吟)因此,在晚年的作品里时常提到陶渊明,对于晋代这位高士,表示最由衷的敬意。因此,其作品又趋于清疏与平淡。他晚年的生活与心境,在一首《西江月》中,表现得最鲜明:
"万事云烟忽过,百年蒲柳先衰,而今何事最相宜!宜醉宜游宜睡。
早趁催科了纳,更量出入收支。乃翁依旧管些儿:管竹管山管水。"
(《示儿曹以家事付之》)
这是他晚年心境的表白。到此时,他那种慷慨的词风消褪了,他那种骑的卢马"补天裂"之梦也消失了,代之而来的是一种消极的情绪。

5、艺术手法上多种多样,善于熔写景、叙事、抒情为一炉。

辛词不重写景,多用直抒胸臆的赋笔,或举首高歌,或侃侃而语,以真情动人。偶然写景也只是在篇首略点环境,或在中间因事带出。如《木兰花慢》上片:"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秋晚蓴chun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 此写送别,无婉约词人常用的长亭、别筵、兰舟等景物描写,而是直抒别情。多情语而少景语,不是融情入景,而是因事叙景,在抒情中带出七一二景语来。辛词喜欢议论,"渡江天马南来,几人曾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 依旧。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君知否"(《水龙吟》)?批判主和派,鼓励抗战派,针对现实,慷慨议论,饱含激情。有时又将议论、抒情与写景融合起来,如"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既是写山水景物,又是一种议论,其中还抒发着一种对抗战的希望之情。辛词的议论,意气风发,感情丰满 ,以致议论、抒情很难分辨。
总之,辛词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表现力,创新了词的风格,对词的贡献是多方面的。特别是他发展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将豪放词的创作推,向更高境界,他接踵南渡以来的抗战词人,将抗战救国作为词的重要主题,用词反映了时代精神、人民情绪。他进一步打破了"诗庄词媚"的观念,他不但以诗入词,甚至以散文句式入词,使词体达到空前解放。辛词影响很深远。与他同时的刘过、陈亮,稍后的刘克庄、刘辰翁,以及清代的文廷式、陈维崧,近代梁启超,对他都极为推崇,在他们的作品中都表现了明显的辛词的痕迹。

刘过词《沁园春》分析

一 、作者生平和作品:

刘过与陈亮、刘克庄三人不仅风格多类辛,,即句法和体裁也时与辛近,是辛派重要词家。陈亮、刘过均为南宋前期人,刘克庄校后。
刘过(公元1150?─一1220?),字改之,太和(今江西泰和县)人,一作庐陵人,更有作襄阳人者。自号龙洲道人。其事迹多不可考,就史料所载者看,是一个慷慨豪放的血性男儿,宋子虚称为"天下奇男子,平生以义气憾当世。"他曾伏阙上书,请光宗过宫,又上书给当时的执政者,陈恢复方略。在几次碰壁后,便放浪江湖了。苏绍叟的《忆刘改之摸鱼儿》道:
文章事,到底将身自误。功名难料迟暮。鹑衣箪食年年瘦,受侮世
间儿女。
他自己的词也有"家山无田种瓜得"之语。可知他虽"客食诸侯",但仍落魄。他有 龙洲词二卷,补遣一卷,约存词五十余首。刘过性格、气质均近辛,又是辛的座上客。因此他的词是道地的辛派。内容多歌颂抗战,感慨时局,发泄自己的不平之气。概括起来,刘词近辛词处有两点:
第一、 辛词多慷慨悲壮语,刘词亦然。如其六州歌头云:
中兴诸将,谁是万人英!身草莽,人虽死;气填膺,尚如生。年少
起河北,剑三尺,弓两石,定襄汉,开虢洛,洗洞庭。北望帝京,狡
兔依然在,良犬先烹。遇旧时营垒,荆鄂有遗民,忆故将军泪如倾。
作品中在哀悼中岳飞被震中,蕴芷着对异族侵略者的仇恨,写得悲壮激昂。
第二 、辛词多散文化,刘词亦然。如:
"侵寻去矣……,流落河之。(《沁园春》)
"得之浑不费力。(《水调歌头》)
又如他的《沁园春》通首用对话体,当是效辛弃疾《沁园春》而作的。下面我们试分析之。

二、刘过作品分析

刘过《沁园春》分析
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辛弃疾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刘克庄在杭州西湖作了这首词寄给了辛。据岳珂《桯史》载,当时辛弃疾派人请刘过去绍兴,正赶上有事没有来得及去,于是仿效辛弃疾体写下了《沁园春》一词。
此词虽分上下两片,但按文意不能隔开。开头三句,引樊哙见项王,项王赐给他一大斗酒与猪蹄的典故,说自己在风雨中渡钱塘江到绍兴去见辛弃疾,能受到辛的礼遇,本是一件大快人心之事。这是对辛弃疾请他去绍兴的回敬话,从而表现了两人的不同身份,刘过曾是辛的座上客,这里用项王的典故写出辛弃疾对刘过有知遇之恩。"岂不快哉"表达了作者对辛的邀表是极乐于前往的。下面从"被香山居士"一直到结束,就是叙述自己不能立即前往的原因。作者以奇特的想象,诙谐的语言写道:
自己本来想驾车前往,结果被唐代的大诗人白居易,并约了北宋著名隐居诗人林逋、北宋著名词人苏东坡等,硬将他的车驾拉了回去。
"驾勒吾回",是"勒吾驾回"之倒文,这一句幽默而诙谐地勾出了三大诗人强留作者于西湖的举止情态。本自己有事不能赴约,却拈出许多古人来,无非说明了自己所交所游皆文人名士而已。下面接着又写三大诗人如何极言西湖美景以挽留作者的情况。
"坡谓"两句,浓缩苏轼《饮湖上的初晴后雨》诗一首,苏诗云:"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两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作者稍加变化,勾出西湖胜景,以此来拘留作者。这一变句更把西湖美化,写西湖可与美人西施相比,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照着镜子总是很美丽的。这是概括地写西湖全景的美丽风光。接着作者云:
"二公者,皆掉头不顾,只管传杯。"
这是说白居易与林逋听了苏轼话,皆不以为然,只顾传杯饮酒。"掉头不顾"生动地写出了他俩对苏轼的话不以为然的神态。下面又写白居易拘留作者的话:
"白言:天竺去来……"
六句是将白居易的两首赞美西湖的诗点化而来。《留题天竺灵隐两寺》一诗对西湖附近的天竺寺、灵隐寺一带风光赞美时写道:"在郡六百日,入山十二回",写白居易在那里住的时间虽仅二年,可是到这里游玩的次数却很多,可见此处风景宜人。又《寄韬光禅师》中写到:"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写出了西湖附近的涧水与云层之胜。作者化用白原诗写为:"天竺去来"这是点明名胜的具体地点是天竺一带,"图画里峥嵘楼阁开"写天竺寺一带风光美好,犹如图画,天竺寺耸立在峥嵘的云际,显得很雄奇壮美。"爱纵横二涧,东西水绕"写东涧与西涧,水流萦绕,"纵横"二字勾出两涧水势奔放、水流交错曲折,极其幽美而有气势。"两峰南北,高下云堆"写天竺寺一带有南高峰、北高峰,山峰耸入云端,颇为雄伟壮观。"爱"字统领"纵横二涧"以下四句,既爱两涧萦绕,又爱两峰高耸。在白居易介绍完西湖美景后,林逋又否定了白居易的话,"不然"一词是毫不客气地予以否定。林逋说:
"暗香浮动,不若孤山先访梅。"
这里也隐括了林逋《梅花》诗: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 
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
共金尊。
进一步介绍西湖胜景,在清澈的溪水边,皎洁的明月照着稀疏横斜的梅枝,梅花点点,暗流香气,这是多么惬意的事啊!依我见,不如先到我隐居的孤山梅林处去赏梅吧!林逋还说:等到晴天时,再去访辛弃疾也不迟啊,现在暂且在此流连徜徉吧!这种热情恳切的邀请,使作者不得不留在西湖,以至不能赴辛弃疾之约而去绍兴了。
这首词在内容上,并无深意,只不过借名人来抬高自己而已。然而在艺术上很有特色:
第一、题材新颖,想象奇特,将古人与今人共聚一时,开怀畅饮,谈笑风生。这种题材在词作中颇为少见,很富有浪漫主义特色。
第二、在体制上,完全摆脱了词的约束,如同散文,才气横溢,语意自如,如行云流水,无所拘束;极有风趣,而又不流于庸俗,颇具辛词豪放恣肆的特点。
第三、在章法上,布局上也颇为精到,写西湖美景,先是概写美如西施,后又具体写天竺寺一带的楼台、涧水、山峰、云层的雄伟壮丽,最后又写孤山梅林的清幽高洁。
第四、语言概括力极强。运用前人诗句点化为词,自然圆脱而无斧凿痕。写景出之以古人名人名诗句,更增加了景物的美感性。
对刘过这种豪放恣肆的风格,前人也有微词,如岳珂在《桯史》中讥笑作者
是"白日见鬼"。但辛弃疾却很欣赏,"大喜,致餽kui 数百千,竟邀之去,馆燕弥月,酬唱亹亹wei (不倦)"。

但辛刘也有不同处,表现在:
第四十五万零五百六十一, 刘虽是辛的追随者,而其成就去辛远甚。大抵辛于豪放中兼有清逸,刘则味粗犷。
第二, 刘词中有不少艳词。当然这些艳词也有很真挚缠绵的,如:
"人道愁来须殢ti酒,无奈酒多愁浅!但托意焦琴纨扇。莫鼓琵琶江上曲,怕荻花枫叶俱凄怨。"(贺新郎)
但有一些便流于纤刻,轻亵了,如:
"每到相思沉吟处,斜倚朱唇皓齿间。风流甚,把仙郎暗掐,莫
放春闲。" (沁园春)
这些例子,前者还有点仿佛辛的祝英台,后者专力刻划"美人指甲",这类作品是辛所不肯写的。
注:
※箪食瓢饮:语出《论语 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忧,回也不改其乐。"后用此为"安贫乐道"之辞。
※虢:古国名,周分封之诸侯国。东虢在今河南荥阳,西虢在今陕西宝鸡,先后为郑、晋所灭。
※斗酒彘肩:语出《项羽本纪》。鸿门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张良至军门见樊哙,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载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闯, 卫士仆地,哙逐入。披惟西向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彘肩!'赐与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覆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格律派词人姜白石

一 、姜白石生平及在词学上的贡献 

南渡后过了十几年混乱危难的局面,到了绍兴十一年,宋、金和议成。南方得了江南、闽、广一带的财富,社会经济渐趋繁荣,人民生活得到了暂时的安定,在那偏安的状态下,朝廷上下,渐渐地忘了靖康国耻,又开始了酣歌醉舞的生活了。在这个偏安一时的小康时期内,许多爱国之士,虽认识国难的危机,在文学里,表示着愤激与呼号,然终归无用。如辛弃疾、陆游在作品中所出来的壮烈的呼声,为当时的弦管所掩。文及翁所说的"渡江来,百年歌舞,百年酣醉"(贺新凉)。正是当日朝野上下淫侈生活的写实。在这种环境下,官僚富户,又在那里大起园亭,广蓄歌妓,过着那种"偎红倚翠"的生活。大部分词人又回到歌几舞女的怀抱,重度其雕章琢句、审音度律的生活。由周邦彦建立起来的格律派的词风,到这时又复活起来。明宋徵璧说:"词至南宋而繁,亦至南宋而赦。"周济说:"北宋词,盛于乐工,应当指的是格律派词。这一派作家重要者有姜 /史达祖、吴文英、王沂孙、周密、张炎诸人。他们固然也有些好作品,但从整体上来说,成为形式主义的一派。在这些作家中,以姜 最有成就,影响最大。

姜夔生平

姜夔(1155──1221)字尧章,鄱阳(今属江西)人,后因寓居吴兴之武康,与白石洞天为邻,爱其胜景,自号白石道人。他一生没作过官,是一位纯粹的文学家,是封建社会那种高人名士的典型。他精音律,谙古乐、善书法,诗文俱佳,而尤以词著。他有潇洒不羁的性格,与清高雅洁的人品。近于隐逸而不是真正的隐士。一生游遍了湘、鄂、赣、皖、江、浙一带的好山水,对他的作品有一定影响。他自己的诗说:

"道人野性如天马,欲摆青丝出帝闲。"

可见他的生活和性情。又说:

"自作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

这又是他艺术生活的表现。他有过一段很深的情史,青年时代,在合肥恋爱过一位弹琵琶的歌女,为她写了不少的词。如:

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鹧鸪天)

"淮南浩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踏莎行)

"人间离别易多时,见梅枝,忽相思,几度小窗幽梦手同携。"(江梅行)

在这些词里,表现出他们纯真的感情和别离的哀愁。

陈郁云:"白石道人姜尧章,气貌若不胜衣,而笔力足以担百斛之鼎,家无立锥,而一饭未尝无食客。图史翰墨之藏,汗牛充栋。襟期洒落,如晋、宋间人"。(藏一话腴)他虽无功名官位,但当日的名人如辛弃疾、范成大、萧德藻、杨万里、叶适、楼钥诸人,都与之交游唱和,而激赏他的作品。在当时文坛很负声誉。杨诚斋称他为诗坛的先锋,并称他的诗有"裁云缝月之妙思,敲金戛玉之奇声。"他的词尤为人所赞赏。黄升云:"白石词极精妙,不减清真乐府,其间高处,有美成所不能及。"(花庵词选)张炎说他的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词源》)他有《白石道人歌曲》、又有《白石道人诗集》。

姜词在艺术技巧上虽与周邦彦有些不同,但在总的倾向和表现方法上,是继承和发展了周的路线的。在清真词中所表现的特色与弊病,如过于讲求协律创调,琢句炼字,用典咏物等方面,到了白石都进一步表现了出来,形成了形式主义偏向。其贡献和特色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姜夔词贡献
(一)、审音创词
白石不仅是只通乐理,而且是善自演奏的音乐家。他看见南渡后乐典的散失,便搜集古制,想补正庙乐。曾于庆元三年,上书论雅乐,进《大乐主义》和《琴瑟考古图》,五年又上《圣宋铙歌鼓吹曲》。他在《长亭怨慢》序中云:"余颇喜自制曲,初率意为长短句,然后协以律,故前后阙多不同。"可见,他作词时对于审音协律是很注重的。因为他在音乐方面,有这种才力,所以一面创制新谱,一面能改正旧调。他自制的新谱,共有十七支:

杨州慢、角招、徵招、霓裳中序第一、玉梅令、杏花天、长亭怨慢、 鬲溪梅令、凄凉犯、秋霄吟、石湖山、暗香、疏影、醉吟商小品、惜红 衣、翠楼吟、淡黄柳
柳永、周邦彦诸人,精通音律,善自制曲,在他们的词调上,仅注明宫调。姜天进一步,除注明宫调外,并于词旁,载明工尺谱,由此宋词的音调与歌法,得传一线于后世,这一点,在中国音乐史上有重要的价值。

(二)、琢炼字句

姜氏词,在语言上的铸熔锻炼上,下了很大功夫,达到了用字很精致深细,造句很圆美醇雅的境地。如:

①"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念奴娇)

(「荷花」摆动着腰肢,优美地微笑着。我的诗句顿时染上了一股迷人的冷香)

②"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暗香)

(我永远记得,我们曾经携手同游的地方──千树万树的梅花,一直开放到西湖寒冷碧绿的水边。)

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扬州慢)

(二十四桥仍在老地方,可是只是一片冷清的月色在水波中荡漾「昔日的热闹景象已荡然无存了」)

④"伤心重见,依约眉山,黛痕低压。"

(如今我重经此地,但见眉样的远山,一痕如黛,依稀横斜着。这情景多么令人伤感!)

(三)、用典咏物

作者过于讲求典雅工巧,生怕有俗浅轻浮之病,故一面除琢炼字句外,同时又爱用典故,来作为描写和表现他的情感和事物的象征。这一点既是他的特色,又是他的弊病。因为用典过多,等于遮掩了一层帷幕,意义虽较含蓄,但词旨反晦涩含糊,情趣反而减少了。如他的最有名的《暗香》、《疏影》二阙,张炎誉之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自立新意,真为绝唱。"(词源)。但分析二词,只是用许多梅花和古代几个美人的典故,凑合起来。字句确很美丽,音调确很和谐,然而视其内容,却很空虚。现录其一简析以窥一斑

姜夔《疏影》简析

"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莫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还教一片随波去,又却怨玉龙哀曲。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疏影》)

(美玉般的梅花,点缀在枝头上。一支翠色的小鸟,在枝上依偎着歇宿。我在这异乡和她"梅花"相遇,正是篱落黄昏的时候,她倚在竹树旁,默默无言。据说王昭君远嫁匈奴,忍受不了风沙折磨,始终怀念着大江南北的故国。也许是她的魂灵在月夜里归来,化为这株幽怨孤独的梅花吧?我又想起深宫中的一件故事。有一天,那位公主正在睡梦中,一朵梅花飞落她的眉心。可别旬无情的春风那样,一点也不爱护梅花。应当及早给她安排一所金屋才好。当第一瓣梅花飘下,随波流去,你又该埋怨那支玉笛吹奏得太哀伤了。等到这时,你想再寻找幽香,就只能到小窗里去。因为梅花已经跑到画幅上了。)

这首词中,第六句"倚修竹"用杜甫《佳人》诗句"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以梅喻孤独高洁的美人。第七句用昭君典并杜诗"环佩空归月夜魂。""犹记"句用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事,公主日卧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皇后留之,看得几时。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兢效之,谓之梅花妆。"盈盈"句用《古诗》"盈盈楼上女"。"金尾"用汉武"金屋储娇"典。哀曲隐李白诗句"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通篇用一连串各不相属的典故,来多方面表现梅花。内容单弱。有人据词中有王昭君典,认为指北宋亡国旧事,如郑文焯说:"此盖伤二帝蒙尘,诸后妃相从北辕,沦落胡地,故以昭君托喻,发言哀断。"但有人认为很牵强,与下面"深宫旧事"、"安排金屋"等典故,主题统一不起来。

除用典外,他喜欢咏物。因为咏物的词,既可以尽量使用技巧,引用典故,借此可以夸耀文才和博学,同时写得好的,可以暗寓伤时感世之情,但有这种内容的作品并不多见。在白石集子中,如《暗香》、《疏影》的咏梅,《齐天乐》的咏蟋蟀,《小重山合》的赋红梅,都是前人激赏的作品,是咏物词的典型。
姜白石的《白石词》八十余首,绝大多数是纪游与咏物之作。在这些作品里偶然也流露他对于时事的感慨,但更多的是慨叹他身世的飘零和情场的失意。但作者也写过一些感怀时局,给历史名城扬州所造成的严重破坏,作了沉痛的描述,被萧德藻誉为有《黍离》之悲。下面试加分析。

(四)、风格清空。

前人把这种风格称之为"野云孤飞,去留无迹"(张炎《词源》。"清空",主要指姜词意境高远,襟怀淡泊,文笔潇洒。上承美成词风,以绵邈风神,救辛派末流之浮澡,又以瘦硬之笔矫婉约派媚软,独扇清逸雅正之笔,卓然成为南宋一大家。

二 、姜词名作分析

姜夔《扬州慢》浅析 姜白石《暗香》赏析 姜夔《疏影》赏析 

我们读了这些词,可以看出格律词派的真实面貌。优点是技巧高,语言美 ,缺点是反映的生活面窄,片面追求形式与格律。姜的这种作风,在南宋的词坛上发生了很大影响。很多人都跟着他走,都变本加厉地只在字面形式上用功夫,极力讲究技巧,因音律而牺牲内容,因用典而模糊意义,因过于雕琢字句而捐伤情趣,因咏物而变成无病呻吟的游戏。到了史达祖、高观国、吴文英诸人,达到了极端。周、姜二家,因学问广博,才力较高,还有一些较好的作品,史、吴诸人,缺点就更多了。他们结社分题咏物,拿词做文字游戏来消遣无聊的岁月。比之姜,内容更单簿贫瘠,用意更尖巧,语言更雕琢。有的专按阴阳四声和韵脚,一字一句地来死填死和,有的更为没落王朝歌功颂德,粉饰太平。使词脱离现实越走越远,把南宋词引向了僵化道路。到了南宋覆亡之后,王沂孙、张炎、周密等词人又结社唱和。如王沂孙以"病翼惊秋,枯形阅世,消得残阳几度"(《齐天乐·咏蝉》)的秋蝉、"前度题红杳杳,溯宫沟暗流空绕"(《水龙吟·落叶》)的落叶,寄托遗民身世的凄凉;张炎以"漫倚新妆,不入洛阳花谱"(《绮罗香·红叶》)的红叶暗伤他在新朝的不得意。他们也偶然在词里流露一线光明的希望,如王沂孙的《眉妩·新月》词"便有团圆意,深深拜,相逢谁在香径",以一钩新月的终将团圆,寄托他对故国的希望。然而这些在生活上远离人民、习惯于拿词作无聊消遣的没落士大夫,比之南宋初期的爱国词人,他们的声音是太微弱了。张炎的论词著作《词源》倒是值得一提,在该著作中,作者推尊姜白石的清空而不满吴文英的质实,对宋末词坛过分追求浓丽绵密而流于晦涩的作风起了一些补偏救弊的作用。他的词多写身世之感,对清初浙西派词人有显著的影响。

宋词的衰退

张律师感谢您的访问。

宪法 法律 行政法规 地方法规 境外法规 司法解释 典型案例 国际法及国际惯例